日产GTR当然非常厉害,否则也不会有“战神”的称号。然而,我们不应该过度神话GTR,因为这样的神话实际上是对其性能的一种侮辱。GTR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具备卓越的动力性能、高性价比以及丰富的改装套件,这些特点赋予了GTR多种不同的姿态和感官体验。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优势也让GTR具备了跨级挑战的能力。不可否认的是,2007年发布的初代R35配备了3.8T双涡轮增压引擎,拥有480匹马力和590牛·米的扭矩。这个配置在当时超越了许多欧美超跑,例如同时期的法拉利F430和兰博基尼盖拉多,尽管它们的马力不逊色于GTR,但在扭矩方面却比日产GTR低了近100牛·米。
因此,当时初代日产GTR35确实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越了许多欧美超跑,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涡轮增压技术的优势。这是一场不对称的较量,就像今天大众和通用的2.0T发动机与丰田2.5L自吸发动机之间的竞争一样。F1的1.6T发动机也展示了涡轮增压在扭矩方面的巨大优势。
在2007年前后,涡轮增压技术尚未广泛普及。即使当时大众和奥迪在大力推广,但在市场和消费者眼中,涡轮增压在民用车领域仍被视为不可行的选择。在那个时代,自然吸气发动机仍然代表了竞技领域的尊严,各大超跑品牌也在努力挖掘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潜力。
那时的欧美超跑品牌很少会采用涡轮增压技术,因为超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速度,而是品牌、底蕴和故事。速度只是超跑的一个附加属性。试问,有多少人会购买超跑仅仅是为了追求速度?法拉利、兰博基尼和保时捷等品牌不会把日产的产品视为竞争对手,但日产却有意挑战这些超跑品牌。
日系车企有能力打造高性能跑车,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本田NSX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本田NSX的销售表现不佳也说明了日系车企在奢侈品领域中的劣势。因此,日产选择将GTR35定位为高性能跑车,而不是超跑,不与欧美超跑品牌竞争品牌和底蕴,而是在性能方面进行较量。现在看来,GTR35的策略是成功的,因为它利用了涡轮增压技术的优势。
GTR35的性能确实强大,加上其160万的售价,在2007年时几乎是无敌的存在。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约为3秒,虽然官方宣称的2.7秒有待商榷,但3秒出头的成绩已经非常惊人。接近500匹马力和600牛·米的动力在当时已经非常强劲。因此,GTR35的成功并非以小博大,而是依靠涡轮增压和四驱系统实现的碾压。
当时的法拉利F430和兰博基尼盖拉多(也就是小牛)的马力与GTR接近,但在扭矩方面相差甚远。双涡轮增压的扭矩优势不是V8或V10发动机所能比拟的。因此,这两款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都在4.0秒左右,无法与3秒出头的GTR相比。即便是当时的兰博基尼蝙蝠(大牛),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也只有3.8秒。所以,初代甚至前几代的GTR35确实可以压制许多超跑,但这并不是依靠备受质疑的2.7秒成绩。因为当时V8和V10超跑的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并不像现在这么快,甚至不如现在的奥迪RS5。
所以,GTR确实很厉害,但这种优势主要是由于涡轮增压和四驱系统对自然吸气和后驱系统的碾压。当年的超跑清一色是自然吸气加后驱,而GTR则是涡轮增压加四驱,不吊打超跑才怪。这是不对称的战斗。日产等日系品牌认为欧美超跑品牌固步自封,而欧美超跑品牌则认为日产不按规则出牌。这种分歧无法评价谁对谁错,因为文化和圈子不同。
当年GTR对法拉利F430和兰博基尼盖拉多的碾压,就像现今2.0T的君威和迈腾对2.5L的凯美瑞的碾压一样。胜利或失败又如何?只是不同产品和不同理念之间的竞争。如果当时的法拉利、保时捷和兰博基尼也标配涡轮增压和四驱系统,日产GTR还能否实现吊打?或许可以,但难度很大。法拉利最终也妥协了,现在旗下在售的五款车型中有四款采用了3.9T双涡轮增压发动机。
法拉利对涡轮增压的妥协也意味着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潜力已经接近极限。如今,GTR R35的3.8T与法拉利3.9T再拼拼,谁会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GTR非常强大且值得其售价,但与超跑相比,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圈子。GTR就像一个努力学习的寒门子弟,而超跑则像那些学习优秀、家境富裕的豪门子弟。寒门子弟和豪门子弟在学习上的竞争,即便赢了又如何?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规则和玩法。法拉利再慢也是法拉利,GTR再快也是GTR,这或许是一个哲学或价值观层面上的博弈。
奥迪S3能否调节排气声浪大小呢?这确实是一个车主们关心的问题。奥迪S3在出厂设置下,其排气声浪大小不可调节。声浪的大小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也就是说,当转速升高时,声浪也会随之增大。对于喜欢高速驾驶的车主来说,奥迪S3在低速行驶时的声浪相对较
宝马X6确实是一款进口车型。自2008年问世以来,它凭借独特的跨界设计和卓越的性能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喜爱。这款车型将SUV的多功能性与轿车的运动美学完美融合,外观动感十足,车身线条流畅,溜背式设计更是增添了运动感。 宝马X6的车头采用了标志
16款奥迪A4L典藏版是奥迪公司推出的一款极具特色的车型版本。它在底盘设计上进行了重新优化,大量使用了轻量化铝制零部件,从而在提升车辆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使得操控性和稳定性更加出色。此外,该车型还满足了国五排放标准,前脸采用了端庄精致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