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交通事故撞伤后逃逸

2024-11-14 16:40 发布

在探讨交通事故撞伤后逃逸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哪些情况下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交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做出了具体规定:

1、无争议撤离: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并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然而,如果有一方反悔并报案,则这种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2、及时救援: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了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这种情况也不构成肇事逃逸。

3、医院救治: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但经过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并留下真实信息,商定时间内返回,也不构成肇事逃逸。

4、受伤撤离: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这种情况也不构成肇事逃逸。

5、未知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这种情况也不构成肇事逃逸。

6、人身安全: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被迫离开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这种情况也不构成肇事逃逸。

当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发生时,有关部门会采取措施尽快将其抓捕归案。肇事者需要承担交通事故的最终赔偿责任。即使肇事者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公司仅在交强险的责任赔偿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出部分仍需肇事致害人承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管理部门会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此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侦破线索。

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人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将受到罚款处罚。如果行为人有其他违法行为,还可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以拘留。根据刑法133条,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财产损失,行为人可能面临有期徒刑。

逸行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肇事逃逸并不局限于逃离事故现场,对于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跑的行为,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这种行为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