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制动减速度与制动距离有何关系?

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制动距离是从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静止所行驶的距离,而制动减速度是指在车速从0.8倍初始车速降至0.1倍初始车速期间的平均减速度。简而言之,减速度越大,汽车停下来所需的距离就越短。

在车辆的刹车过程中,减速度主要由摩擦力提供,其中一部分来自制动器制动力,另一部分则来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制动器产生的减速度可以通过制动力除以整车质量计算得出。而轮胎与地面的减速度,在激活ABS的情况下,等于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

制动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冰雪路面的附着系数较低,摩擦系数减小,导致车轮获得的地面制动力减少,制动时减速度下降,制动距离随之延长。此外,制动距离还受到本车制动系统、轮胎状况、车速以及道路状况、轮胎与路面的附着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即使在相同的速度下,机动车在不同道路行驶时,制动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对于制动性能,50km/h时的制动要求为:空载时制动距离≤19m,制动减速度≥6.2m/S2,液压制动的踏板力≤400N;满载时制动距离≤20m,制动减速度≥5.9m/S2,踏板力≤500N。这表明,合理的制动系统和良好的制动距离对车辆安全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刹车距离并非完全取决于车重。合理的车重可以缩短制动距离,而过轻或过重的车辆都会导致制动距离增加。对于重量过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减速度与重量呈反比,即重量越大,减速度越小,制动距离也会相应增加。

总之,制动减速度越大,制动距离往往越短。为了确保良好的制动性能,车辆的各方面条件都需处于良好状态,驾驶员也应根据不同路况合理控制车速。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