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最初是外燃机,例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燃料在外部燃烧,将热能转化为动能。
随后出现了内燃机,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常见的有汽油机和柴油机。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具有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这一发明显著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发动机的质量。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其热效率大幅提高。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式发动机,提高了发动机的转速。1964年,转子式发动机被安装在轿车上,标志着发动机技术的一大进步。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活塞式发动机的全盛期,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成为许多飞机的动力装置。然而,活塞式发动机存在一些缺点,如飞行速度受限,功率增大带来的重量飞机无法承受,且螺旋桨效率随速度提高而下降。因此,涡轮喷气发动机逐渐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成为航空领域的主流动力。
在汽车领域,早期的活塞式发动机有单缸和多缸之分。单缸活塞发动机在工作时,活塞往复运动,空气被压缩后燃油燃烧推动活塞,但只有燃气推出气缸的单程做功,效率不高,且输出不均匀。为弥补不足,多缸活塞发动机逐渐发展起来,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发动机技术不断革新,例如1926年,瑞士人布希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这一理论在50年代后逐渐应用于车用内燃机,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如今,发动机在设计、制造、工艺、性能和控制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仍在不断发展进步。
在防冻液中发现微量的油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对发动机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如果防冻液中混有大量油脂,则可能表明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部件存在问题,如发动机缸垫或机油散热器等。遇到这种情况,车主应当立即寻求专业检修。 防冻液中混入大量油
广汽乘用车传祺GA5的发动机配备了正时皮带这一关键部件,它在发动机的配气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时皮带通过与曲轴的连接,确保了进排气时间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发动机的高效运转。 正时皮带属于一种损耗品,需要定期更换以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当您听到发动机发出嗒嗒声响时,未必意味着爆震,具体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发动机内部的燃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高度精确的控制,一旦控制不当,就可能引发不正常的燃烧现象。爆震是一种不正常燃烧现象,通常发生在燃烧室内压力异常的情况下。简言之,爆震是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