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发动机工作原理是怎样逐步发展演变的?

2025-01-10 23:02 发布

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最初是外燃机,例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燃料在外部燃烧,将热能转化为动能。

随后出现了内燃机,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常见的有汽油机和柴油机。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具有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这一发明显著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发动机的质量。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其热效率大幅提高。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式发动机,提高了发动机的转速。1964年,转子式发动机被安装在轿车上,标志着发动机技术的一大进步。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活塞式发动机的全盛期,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成为许多飞机的动力装置。然而,活塞式发动机存在一些缺点,如飞行速度受限,功率增大带来的重量飞机无法承受,且螺旋桨效率随速度提高而下降。因此,涡轮喷气发动机逐渐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成为航空领域的主流动力。

在汽车领域,早期的活塞式发动机有单缸和多缸之分。单缸活塞发动机在工作时,活塞往复运动,空气被压缩后燃油燃烧推动活塞,但只有燃气推出气缸的单程做功,效率不高,且输出不均匀。为弥补不足,多缸活塞发动机逐渐发展起来,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发动机技术不断革新,例如1926年,瑞士人布希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这一理论在50年代后逐渐应用于车用内燃机,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如今,发动机在设计、制造、工艺、性能和控制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仍在不断发展进步。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