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1826 年,美国的塞缪尔·莫雷开发了带有化油器的无压缩气体或蒸汽发动机。
1866 年,德国工程师齐格弗里德·马库斯获得了化油器的发明专利,并实现了燃料与空气结合成可燃混合气。此外,他还发明了电磁点火机构。
1875 年,马库斯生产出由第一台使用化油器的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汽车。
1892 年,美国人杜里埃发明的化油器被广泛应用。
1893 年,弗雷德里克·威廉·兰开斯特将化油器安装在汽车上,并完成了1000英里的行程。
化油器是内燃机早期的供油装置,利用引擎工作时进气系统产生的负压,按一定比例将汽油吸入进气道与空气混合,混合气进入引擎燃烧室燃烧做功。它通常包括燃油室、阻风门、怠速量孔、主量孔、空气节流喉管和加速泵等部分,其进气通道是中间较窄的文氏管结构,能将燃油吸出并雾化,与空气充分混合。
化油器的工作原理在于,中间有可调节板即节流板,控制空气流量形成真空,缩口处计量孔通过真空吸燃油。例如,真空薄膜化油器喉阀板打开,高速空气流过喉管产生负压,负压腔内负压空气吸出,负压室容积缩小,油针抬升,供油充足,动力强。用手按压油泡,空气从耐油橡胶单向阀出口排出,返回油箱,再从出油孔排出罐,同时橡胶盖恢复产生负压,橡胶穿孔边缘被吸入,簧片压缩,出油阀杆抬起出油阀。
化油器能把燃料和经空滤器过滤后的空气混合,根据发动机不同工作状态需求,自动配比相应浓度,输出相应量的混合气。为了使混合气混合均匀,化油器需要具备燃油雾化效果。例如,将两张 A4 纸纵向平行放置,朝中间吹气,说明通道内流体急速通过,管壁压力低于外部压力。
20 世纪 50 年代,集成电路出现,电子控制汽油喷射技术随之诞生。到80年代,燃油喷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化油器逐渐被淘汰。然而,它仍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车型、定制及复古车型、赛车上发挥作用。
京滨化油器的工作原理涉及多个组件的协同作用,其中包括节流板、喉管、浮子室和喷嘴等部件。 当空气通过化油器的喉管时,会形成负压区域,这种负压使燃油从计量孔处吸入。在真空薄膜化油器中,当喉阀板开启时,高速空气流过喉管产生负压,导致负压室体积减小
化油器是内燃机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的工作原理涉及空气和燃油的混合过程,为发动机提供适量的混合气。以下是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简述: 1. 空气进入与调节:外界的空气在通过空气滤清器过滤掉杂质后,进入化油器。化油器内部通过阻风门的位置变化来控制进入
化油器,作为内燃机的重要部件,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一根精细设计的管道,调控空气与燃油的混合比例,以实现发动机的高效燃烧。在这根管道中,节气门板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如同一个可调节的闸门,精确控制空气流量。而文丘里管的收缩部分,则巧妙地利用流体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