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也分三六九等,而当我们在更换备胎之后,车辆的性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日常驾驶中,我们常常遇到轮胎损坏的情况,这时备胎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的备胎规格和安装位置会对驾驶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
非全尺寸备胎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不仅在外观上与原轮胎存在差异,而且在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非全尺寸备胎。简单来说,非全尺寸备胎指的是小于原轮胎尺寸的轮胎,可以称之为非全尺寸备胎。这种轮胎在更换之后,车辆的性能会有所下降,尤其是在加速、刹车和操控方面。然而,这些性能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备胎的类型和安装位置。
在一般家用车领域,非全尺寸备胎有明显区别。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种类型的备胎虽然叫非全尺寸备胎,但只是和原来的轮胎规格不同,所以可以叫非全尺寸备胎,花纹类型保持了很大的相似性。以一汽-大众速腾为例,备胎虽然不是全尺寸,但规格是195/65 R15,是低档宝来的原厂轮胎规格。虽然整体尺寸没有变化,图案也是同类型,但横截面从205mm缩小到了195mm,依然是单轮变化,地面接触面积变化,在行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种类型的非全尺寸备胎有些尴尬,因为会让车“瘸腿”。以昂科威为例,原车轮胎尺寸为225/65 R17,而备胎规格为T145/70 R17,两者直径相差90 mm,安装备胎后会发现车辆有明显的倾斜。使用这种备胎时,建议完全按照非全尺寸备胎的注意事项使用。
第三种类型的“根苗红”非全尺寸备胎,既不是“耍流氓”,也不是“玩鸡贼”。车辆安装后,主观上几乎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只有与地面接触的胎面较窄。以我们找到的测试车的皇冠为例,原轮胎尺寸为235/45 R18,备胎尺寸为145/70 D18。直径差约为8毫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三种非全尺寸备胎在我们的汽车生活中很常见。但对于非全尺寸备胎,单纯看静态安装效果显然无法判断其对行驶的影响。另外,对于不同驾驶模式的车辆,是否在驱动轮上安装了备胎,会对驾驶产生什么影响?接下来,我将从加速、制动数据、主观驾驶体验等方面,谈谈不同类型的备胎安装在主动/非主动轮时的变化。
在测试加速和制动数据时,我们会分别比较原始轮胎、带驱动轮的备胎和带非驱动轮的备胎的三组数据。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更换备胎后,加速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制动距离相比原胎增加了2米左右,无论备胎安装在哪个车轮上,制动距离差基本相同。由此不难看出,备胎比原胎窄,导致接地面积减小,摩擦力相应减弱,制动距离增大。
对于跛脚备胎来说,单独紧急制动,安装在后轮上的备胎比安装在前轮上的备胎好处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一种说法认为备胎应该安装在前驱的后轮上。当然,相信很多人不会在驱动轮损坏需要更换备胎的时候,从非驱动轮卸下一个轮胎,为非驱动轮安装备胎。如果懒得进行以上繁琐的操作,一定要学会降低速度。就昂科威而言,安装前轮对车辆轨迹的影响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当你将车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时,虽然轨迹仍会偏离,但影响相对较小。
除了常规的绕桩,我们还尽力还原日常行车中遇到的情况——紧急避让、大角度变道、多车道紧急变道等。在制作了这些模拟汽车场景后,我们得出结论:非全尺寸备胎标记的80公里/小时以下的行驶速度是合理的。多车道紧急变道线与叠绕相比,除了前面提到的安装在前轮上出现跑偏现象外,可以明显看出更换备胎的弊端。当备胎在外侧大角度转向时,转向迟滞非常明显,并且这种现象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加剧。
后驱车装非全尺寸备胎乐趣多,虽然备胎获得短期工作机会的机会很少,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知道它的“生日”。即使不能右转,一些必要的信息还是要让车主知道。此外,使用备胎后,车辆的性能会随着车速的增加而下降,这也与备胎的规格和参数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当车辆安装备胎后,无论是在加速、刹车还是操控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非全尺寸备胎,更需要注意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在使用备胎时,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减速行驶,以保证行车安全。同时,根据备胎的安装位置和车辆驱动方式的不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