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标准日是在制定建筑日照标准时,为了测定与衡量日照时间,根据纬度、建筑气候分区等因素在一年中选择的某个或几个特定日期。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按其国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标准日:原苏联北纬58°以北的北部地区以清明(4月5日)为日照标准日(清明日照3 h),北纬48°——58°的中部地区以春分、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为标准日,北纬48°以南的南部地区采用雨水日(2月19日)为标准日(参照前苏联建筑规范CHипⅡ-60-75);原西德的标准日相当于雨水日;欧美、伦敦采用的标准日为3月1日(低于雨水日,高于春、秋分日)等。我国则采用了两个日照标准日——冬至日和大寒日。
过去全国各地一律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而我国有关文件曾规定“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不少于一小时”。因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照射范围最小,如果冬至日能达到1h的日照标准,那么一年中其他天数就能达到1h以上的标准,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一个月至两个月无日照,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或四层。从表2我们看到,达到同样时间的话,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约比大寒日高3°——4°,因而,无法以冬至日为标准日的地区只能采用第二档次即大寒日为标准日。
冬至是日照最短的一天吗:是的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这一天之后,白天就会慢慢变长,黑夜就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每个地方都开始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传统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的交节。
根据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在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在冬至的时候白天是最短的一天,黑夜是最长的一天。冬至时,是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太阳高射角度最小,所以日影最长,日影长为实物的2倍。从这天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逐渐北移。
黄河中下游地区冬至节平均气温一l℃,降水量1—5毫米。海南岛平均气温20C,黑龙江北部平均气温一28℃,南北温差48C,与立春节南北温差相同,是我国南北温差最大的时期。
冬至这天,北京的中午,太阳成26.5。斜射地面,是一年中太阳照射地球角度最小的时候。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北京冬至日白天9小时20分,夜间14小时40分。冬至后白天逐渐长起来,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线”。
在一系列措施的引领下,今年的冬至扫墓之旅将焕然一新,旨在为市民提供更为顺畅的出行体验。上海市相关部门已启用动态卫星实时监测系统,对15个公墓实施精确监控,一旦发现交通拥堵,将立即启动预警机制,确保祭扫活动的顺利进行。 滨海古花园、福寿花园等
2022年六九时间 冬至,也被称为“冬节”或“长至节”,是我们熟知的节气。在冬至之后,我们会进入“数九”的阶段,这是一种根据“九九”计算法来计算寒冷天数的方式。因为每年的冬至日期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数九的起始时间也会有所变化。2022年的数九
夏至和冬至是代表两个季节的节气,分别代表夏季和冬季。夏至和冬至的谚语“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是民间对这两个节气的描述。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而冬至则在12月21日前后。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气温会逐渐升高,而冬至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