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潮汕人称之为小过年。潮汕的元宵节以正月十一日上灯起,正月十五为中心,到正月十八日落灯止。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各处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活动。
在潮汕乡村,生过男孩的家庭,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祝“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多张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坐两旁,形似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无论亲朋好友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就离开,主人会重新摆上菜色。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
潮汕话中,“灯”和“丁”同音,点灯寓意添丁。元宵夜,潮汕家庭门口都会点灯、挂灯。人们还会提着灯笼、拿着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接火,回家分别挂在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以前的元宵节,潮汕家庭的门楣上都会插上几种吉祥物,如榕树叶、竹筅、“笔车”、“杜必”等,寓意为“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笔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地方,妇女们会把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把榕叶夹在耳朵上,以求吉祥。
潮汕普宁有一座四百年历史的桥称为“太平桥”,正月十五夜,男女老幼都会争先恐后地“行头桥”,祈求走过桥把厄运都消除掉。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回头不吉利”。
在揭阳,榕城的大小桥梁都会用彩灯、彩旗装饰一新,男女老幼争先过桥祈福,打铜街的石狮桥是最热闹的桥梁,人们以摸到桥头的石狮为幸运。
潮汕不少乡村的元宵拜神,要向神祗敬献糖狮,祈求新年大吉大利。人们用白糖糖浆灌入雕刻成狮子形状的模具,铸成后加上彩绘纹饰就是晶莹鲜艳、造型优美的糖狮。糖狮拜祭时成双配对,拜祭后可食用。敬糖狮也有竞投卜取习俗,投得者明年元宵要按竞投承诺的大小规格如数奉还,称为“赌糖狮”。
元宵节,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
元宵节乡村多在祠堂大埕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
塔砌在广场旷野地方,一般用砖块或瓦片临时砌成,塔的中央置有柴薪,引火点燃时添施食盐,发出噼噼啪啪响亮的声音,极为壮观,引人入胜。传说“烧塔”的民俗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元朝的封建统治而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