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总是令人着迷。在这不断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显著的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循环,构成了我们熟知的四季更迭和二十四节气。古代的劳动者们在长时间的农耕实践中,敏锐地观察并总结出了这些规律,将其浓缩为朗朗上口的歌谣,便于人们传唱和记忆。
芒种:夏日的盛宴
夏天的脚步渐近,我们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节气——芒种。它标志着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通常在阳历的6月。这个时节的到来,是太阳黄经达到75°的时刻。此时,大自然变得异常活跃,降雨充沛,气温显著上升。但与此同时,一些天气灾害如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和干旱也可能频发。
芒种的名字蕴含着深厚的含义。其中的“芒”字,代表着麦类等作物的成熟与收获;而“种”字则象征着谷黍类作物的播种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五月节, 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味着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需要及时抢收。同时,这也是晚谷、黍、稷等夏季作物最繁忙的播种时期。
雨中的世界
随着芒种的到来,南方的天空开始频繁地打开它的“水龙头”。沿海和沿江地区由于气温上升和江河蒸发量增加,变得更加多雨。黄淮平原也预备迎来雨季的序幕。华南地区的东南季风雨带变得稳定,成为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进入了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日照减少,甚至有时伴有低温天气。而在西南,6月也是雨季的开始,尤其是高原地区,冰雹的出现变得更加频繁。
侗族的芒种传统:打泥巴
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时节里,侗族的青年们有一个富有乐趣的传统习俗——打泥巴。当芒种日到来时,新婚的夫妇会邀请自己的好友们一同参与集体插秧的活动。在田间地头,他们边劳作边嬉戏,互相扔泥巴取乐。活动结束后,身上泥巴最多的人将被视为最受欢迎的人。
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节。它标志着夏天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个时候,人们忙碌于田间地头,抢抓农时,进行耕种和移栽工作,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雨热同期耕种繁忙 芒种时节,气温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的结晶,被申请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节气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先辈的智慧和对农桑以及天气规律的总结。芒种是其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象征着太阳黄经达到75°,每年公历的6月5-7日交节。芒种的含义是“
四季更替,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气候和景象。春天是万物复苏之季,一切生机勃勃;夏天烈日与丰沛雨水共存,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秋天则硕果累累,四处弥漫着成熟的香气;而冬天银装素裹,成为孩子们的冰雪乐园。在这其中,芒种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