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碳排放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如何走碳中和之路?

2025-06-13 13:33 发布

首先,我们探讨为何要实现双碳目标:

全球每年碳排放超过450亿吨,若不采取行动,地球温度将持续升高,生态崩溃。因此,全球达成共识,要减少碳排放。最乐观的情况是在21世纪下半叶,温度提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国家制定了两个阶段性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一个区域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零排放”。中国将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定在2030年,碳中和的目标定在2060年。

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利用和生产过程。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直接能源利用和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占比较大。碳排放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直接的能源利用;二是生产过程。能源利用产生的碳排放占80%,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占20%。减碳路径包括提高能源生产率和利用率、替代原料、降低对终端产物的使用以及采用新工艺降低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

减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提高能源生产率和利用率,减少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替代化石燃料,用新能源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热能和电能;替代原料,降低对终端产物的使用,采用新工艺降低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此外,还可以采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二次利用或封存在地下。

了解了减碳的大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界能源。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对能量的运用密切相关。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来自自然界,如太阳、水能、风能等。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增加了对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程度。然而,使用化石能源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不可持续和温室气体排放等。

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我们可以更高效地采集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将其转化为电能。此外,还可以采用核聚变技术解决能源问题。然而,目前这个路径还没有走通,很多人正在做研究。此外,还可以采用核裂变技术,但存在挑战,所以很多国家抛弃了这条路。

在节能体系里,氢能被认为是含能体能源的理想替代品。氢是最轻的原子,氢能衰减率较低,能量密度高,理论上是比较适合用于含能体能源的。但目前技术不够成熟,还无法完全替代现有能源。未来,一次能源可能由核聚变提供,过程性能源由电能提供,含能体能源由氢能提供。

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等于原料的含碳量,减去最终产品的含碳量,中间少的碳,就被排放掉了。如何减碳?原料端,是否可以采用低碳原料?是否可以替代部分原料?终端产品,是否可以不用高碳产品?投资领域,比如生物基的材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工艺,都会带来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中和领域的投资机会很大,包括底层技术和数字化。底层技术针对早期到成长期的产业,如电池领域的新材料硅碳负极、钠离子电池、液硫电池等。数字化针对一些新的成熟行业,如能源制造公司可以通过SaaS平台、传感器、运筹学等手段优化对电能的利用,实现节能减排。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