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导航软件是如何计算实际用时的:
当我们设定一条导航路线后,地图软件会首先探查这条路线上面的交通状况。例如,某些地图软件会将道路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这些不同的道路情况中,实际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例如,看似畅通无阻的路段,实际上车流量很大,车速难以提高。而有的路段看似畅通,实际上却几乎没有车辆,给人一种整条高速都是自己在跑的感觉。
导航软件如何知道道路是拥堵还是畅通呢?首先,它依靠的是大数据回报。例如,用户开启定位使用导航时,后台会采集数据并计算出哪里拥堵,哪里畅通。例如,如果一堆车在某个路段缓慢行驶,那么该路段肯定堵车。
其次,导航软件还依靠用户反馈。例如,某些地图软件有上报功能,用户可以报告路况并获得积分或奖励。这样,结合用户反馈和大数据,导航软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路段的拥堵情况。
在获得初步的路况信息后,导航软件会结合道路情况,进行精细化预估时间。例如,实际道路限速是多少,开的是货车、私家车还是大巴车,不同车型的最高限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桥梁、隧道、弯道等地方也会单独限速,这些都会被导航软件考虑进去。甚至沿途的天气情况也会影响估算时间。例如,在下雨天,车辆的速度通常会比晴天慢。
通过这些精细化的估算,导航软件会参考其他用户在这条路段上的平均时间,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预估时间。例如,有些路段的预估时间可能是四小时,而有些则可能是五小时或更长时间。
除了路况变动,人也需要休息。通常建议每行驶四个小时休息半小时,以缓解疲劳。这样一来,实际到达时间会有所延长。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导航软件给出的预估时间是比较准确的。实际行驶过程中,时间可能会更长。可以说,大数据确实很厉害,能够准确地估算出行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