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商业时代,理想汽车CEO李想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并揭示了他对未来的执着追求:打造一款颠覆性的AI硬件终端产品,重塑物理世界与智能工具之间的交互。这种愿景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多年实践的总结。从创办泡泡网到掌舵理想汽车,李想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深思熟虑的选择。如今,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 i8即将发布,这一系列看似蜿蜒的道路,实际上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战略路径:解决实际问题,拥抱技术变革。
许多人记得李想的“脾气爆发”事件,那是多年前在某次节目中对弄虚作假现象的强烈反应。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李想强调,那些激烈的争执实际上是为了探索用户需求,推动团队直面用户痛点。这种开放式的管理风格,避免了虚浮的妥协,推动团队专注于实际问题,而不是追逐空洞的“完美”。这种非虚拟化的连接点,强调技术创新必须扎根实体场景,无论农业、工业,还是即将到来的AI硬件,都不能沦为概念游戏。
李想在同行关系中也展现出坦诚的态度。与小米雷军、蔚来李斌、小鹏何小鹏等人的聚会中,即使观点分歧,他也会坚持开诚布公。当雷军询问造车建议时,李想直截了当地回应:“小米车若要成功,必须全情投入。”这种对话透露出一种默契:企业家之间,坦诚胜过客套。它规避了行业常见的自我神话,没有“领先优势”或“颠覆模式”的空泛词藻,只有对自身局限的直面,以及从他人学习中重构策略的谦卑。
这种开放态度也延伸至日常管理。李想的时间分配遵循“631原则”,60%投入组织建设,如员工培训和文化沟通;30%用于产品评审;10%则探索AI新知。这种非标准化的管理哲学,源于创业过程中积累的松弛感。“创业不需硬熬,而是越做越会提炼精华。”现在,他常能一整天手机不响,透出一种不紧绷的自信。松弛,不等于懈怠;而是一种对核心价值的笃定,让无关噪音退居次席。
在产品设计领域,李想的理念同样务实。理想MEGA车型初期被黑水军抹黑,但一年后登顶50万元以上MPV销量榜首。“只要目标用户认可,设计就对味,”他强调,“外观不该凌驾于实际需求之上。”这折射出一条朴素真理:消费者价值永远是锚点。回望理想汽车的转型选择,更显这一原则的贯穿。早年做增程车时,投资人坚持“只投纯电”,李想却优先解决家庭用户的续航焦虑。“为投资人造车,还是为用户造车?”答案显而易见。如今,5C超充技术和遍布高速网络的充电站,已让纯电体验接近燃油车水平。解决焦虑的初衷未变,工具却在迭代中成熟。
走到今天,所有路径汇聚于一点,即AI硬件终端的目标。李想将其定义为“空间机器人企业”,而非传统汽车公司。“未来我们盯着一件事:做出像iPhone般的颠覆性产品。”这并非空洞口号,而是过往经验的结晶。iPhone的革新力不在于技术参数,而在于重构了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同样,理想汽车的未来蓝图,AI驱动的空间机器人旨在消除物理世界与智能工具的隔阂。它不追逐市场热词,也不堆砌数据来堆砌信心;内核是一种愿景:用AI硬件让移动空间成为交互的延伸,而非冰冷的载体。这将是李想的“最后一次创业”,一次从汽车企业到智能化实体的跃迁。
综观李想的轨迹,从脾气爆发到松弛管理,从增程到纯电转型,再到AI终端的执着,无不传递一条清晰主线:以解决真实问题为起点,以技术变革为杠杆。它规避了花哨的营销话术或僵化的“机械结构”,转而拥抱个性化表达。商业世界的喧嚣中,这种本真姿态恰恰是最锋利的破局工具。倘若未来某日,一款AI硬件能像iPhone般重塑生活,那将不仅是理想汽车的里程碑,更是对“技术创新源于日常”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