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新能源于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了其财报,显示了显著的财务表现和运营策略改进。其营收达到6.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2%,但环比下降2.9%。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整车企业的保守库存管理策略。然而,LG新能源的营业利润达到了3,750亿韩元,EBITDA利润率为20%,实现了扭亏为盈。这其中包含了4,580亿韩元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税收抵免。
除去税收抵免,LG新能源的营业利润依旧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原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上季度一次性因素的消除。LG新能源首席财务官李昌實强调,北美市场的新款电动车型稳健出货和成本效率提升,是盈利的关键驱动因素。资产规模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49.3万亿韩元增至62.3万亿韩元,负债和债务分别上升至31.0万亿韩元和17.6万亿韩元,但杠杆比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显示出财务风险的可控性。
在现金流方面,LG新能源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16万亿韩元,资本支出为3.01万亿韩元,同比下降20%-30%,反映出公司在投资上的谨慎态度。为应对市场需求波动,LG新能源调整了北美产能配置,暂停了亚利桑那州储能系统(ESS)电池工厂的建设,转而利用密歇根州现有产能,并提前一年启动了磷酸铁锂(LFP)电池的生产,从而降低了资本支出,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减少了闲置风险。
此外,LG新能源还推进了收购密歇根州通用合资工厂三期项目的进程,这将有助于增强其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并巩固与通用汽车的合作关系。成本控制成为本季度的一大亮点,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和生产流程,LG新能源成功降低了单位成本。例如,采用高镍NCM(镍钴锰)电池配方,减少了钴的使用量,同时提升了能量密度,从而平衡了成本与性能。同时,精简供应链环节和数字化生产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运营效率。
面对整车企业为应对需求不确定性而持续压减电池库存的情况,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和欧盟放宽CO₂法规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LG新能源更加注重成本效率和市场灵活性。在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方面,LG新能源在电动车电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46系列圆柱电池成功进入传统整车制造商的供应链,新增了10GWh的年度订单。该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和快速充电能力(15分钟充至80%)著称,适用于高端电动车型。与特斯拉4680电池相比,LG新能源的46系列电池在生产一致性和热管理方面表现出色,吸引了北美和欧洲OEM厂商的青睐。
LG新能源与通用、Stellantis和现代汽车的合资工厂持续扩产,预计2025年北美产能将达到200GWh,占全球产能的40%。在储能系统领域,LG新能源正在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其赢得了波兰国家能源集团(PGE)电网级ESS订单和台达电子4GWh美国住宅ESS订单,进一步提升了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竞争力。LFP电池的成本优势(较NCM电池低20%-30%)和长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使其在ESS领域广受欢迎。
LG新能源计划在2025年底形成20GWh的LFP电池产能,以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公司还积极布局新兴应用场景,如太阳能电动车、海上风电和人形机器人电池。虽然短期内这些领域的贡献有限,但长期潜力巨大。预计到2030年,这些新兴市场将占营收的10%左右。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LG新能源与法国Derichebourg合资建立了欧洲首座电池回收工厂,年预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欧盟电池回收法规的要求,还保障了镍、锂等金属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并提升了品牌的绿色形象。LG新能源还加速了干电极技术的研发,预计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干电极工艺通过消除溶剂干燥步骤,降低了30%的生产能耗和20%的制造成本,同时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
通过与北美材料企业的合作,LG新能源推进了锂、镍供应链的本土化,预计到2027年,北美原材料自给率将达到70%。这将有效应对关税压力,但干电极的规模化生产仍需解决电极均匀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商业化进程的延迟。
综上所述,LG新能源在2025年第一季度通过成本控制、北美产能优化和IRA税收抵免,实现了扭亏为盈,营业利润达到3,750亿韩元。46系列圆柱电池、储能系统订单和新兴市场拓展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电动汽车电池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家韩国巨头正在崭露头角。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最新的数据,LG新能源在2月份的表现令人瞩目,以12.7吉瓦时的电池销量强势夺得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3.7%。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领军者,凭借3
电动汽车市场驱动下,LG新能源迎利好:四季度业绩反转 2月8日,韩国第二大动力电池巨头LG新能源发布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强劲的推动下,该公司在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的佳绩。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圆柱形电池以及IT设备所
LG新能源以其在全球锂电产业中的重大投资和规模优势,为南京滨江开发区带来了先进的制造实力。其中,第一个工厂于2019年正式投产,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实力。而近日,总投资高达13亿美元的锂离子电池二工厂也宣告竣工,占地16万平方米,专为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