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遇到诈骗并肇事逃逸该如何处理

2025-07-25 10:04 发布

诈骗后逃逸不影响定罪,但会影响量刑:

诈骗金额达到入罪标准的,将以诈骗罪论处。根据诈骗金额,分别处不同刑罚。诈骗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逃逸可能影响量刑,司法机关会通过网上追逃等方式追捕。积极退赔退赃、自首、认罪认罚等情节,在量刑时可从轻处罚。如果逃逸导致司法机关难以追捕,被害人损失无法及时挽回,可能会加重处罚。

诈骗与肇事逃逸分属不同法律范畴,处罚各异。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而肇事逃逸,若未构成犯罪,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若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诈骗后又肇事逃逸,应分别对诈骗和肇事逃逸行为定罪量刑,数罪并罚。诈骗与肇事逃逸是两个不同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罪名。诈骗后又肇事逃逸,通常不能直接认定为从轻处罚情节。从轻处罚需依据具体法律规定及案件综合情况判断。

对于诈骗,依据《刑法》规定,根据诈骗数额等量刑。肇事逃逸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若存在自首、立功、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法定从轻情节,有可能从轻处罚。但仅诈骗后肇事逃逸这一行为本身,并非法定从轻处罚依据。需全面考量案件中的各种情节,由司法机关依法裁量刑罚。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