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2025-08-10 00:01 发布

其判定标准包括:

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如因害怕被受害者家属殴打而暂时躲避且主动报警等情形,不认定为逃逸;客观上存在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如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未报案且无故离开;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离开现场并且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知情;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赔偿不足,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等。

交通肇事逃逸可以被起诉。若因逃逸行为致使您人身或财产受损,您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肇事方承担赔偿责任,如医疗费、误工费、车辆损失费等。若肇事逃逸构成刑事犯罪,检察院会提起公诉。一般来说,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即构成交通肇事罪。

此时,受害者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需注意收集相关证据,比如事故现场照片、交警的事故认定书、医疗票据、误工证明等,以便在诉讼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交通肇事逃逸后投案自首的认定如下:投案时间,即逃逸后自动归案,包括事故现场直接投案、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公安机关通知后主动归案等;如实供述,即如实供述自己交通肇事的主要犯罪事实。若只是部分供述或避重就轻,可能影响自首认定。一般来说,符合上述条件即构成自首。自首在量刑时可从轻或减轻处罚。

例如,张三交通肇事逃逸后,在亲友劝说下主动到公安机关如实交代肇事经过,就可认定为自首。法院量刑时会考虑这一情节,适当从轻判处刑罚,以体现法律对自首行为的鼓励和对犯罪者改造的期待,促使其及时悔悟、承担责任,维护法律秩序与公正。

逸行

交通肇事逃逸判定标准关乎事故责任的准确认定。除了明知发生事故而逃离现场等常见情形外,如果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也会被认定为逃逸。而且,当事人离开现场时否认事故存在,但有证据表明其应当知晓发生了事故,同样构成逃逸。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