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E39改款5系首次搭载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使眼”,这个设计源自“CELIS”专利技术,其环形灯与天使头上的圆环相似,因此得名“天使眼”。
在最初的时候,“日间行车灯”的概念尚未普及,“天使眼”的光圈仅在示宽灯和大灯开启时亮起。黄昏时分,这个金色的眼睛能吸引到不少人的目光。第一代天使眼的设计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并排设计。随后,这一设计也出现在E65/667系上。2003年,E60第五代5系采用了“鹰眼”设计,加入了一双俊朗的灯眉,虽然当时饱受争议,但这一设计却俘获了大批粉丝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马在设计上不断创新。在F10/F185系上,宝马首次使用了白色的天使眼灯圈,采用LED光源,直接从灯圈下面点亮。这样的设计使得天使眼在正午的阳光下也能清晰可见。2012年,第六代3系首次采用了开眼角的设计,这一举动也引领了时代风潮。经典的圆形光圈也被削平,形成新的设计语言。
2013年,上一代7系小改款后,天使眼的设计变得更加独特。粗线条的半圆设计,并未采用导光设计,而是通过LED在灯圈后面直射。真正的裂变是从X4概念车开始,眼角越开越大,天使眼也开始裂变,内侧一边的光带被引向进气格栅,这一设计如今被大家称为“勺子状”大灯。
2014年,宝马i8面世,成为世界上首款搭载激光大灯的量产车型。紧接着,新7系也采用了智能激光大灯,宣告BMW智能激光大灯时代的全面开启。现在,激光大灯已经开始在宝马大多数新车型上普及,天使眼的造型设计也根据车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G05X5和G148系上,采用了不开眼角、缺角多边形的设计。在宝马X5/X6上,激光大灯与LED大灯的外观差异明显,30i车型标配的U型LED大灯看起来完全不敌激光大灯。而国内的G20/G283系则不标配激光大灯,也因此被不少车友戏称为“眼屎灯”。配备了激光大灯之后,内部的蓝色激光模组和点亮后的双“L”型天使眼日间行车灯相得益彰,转向灯则移到了灯眉处,这样的布局让新3系的颜值提升了不少。
G07X7采用了不规则多边形、折线过渡到中网的设计,这种设计更显细长,确实与巨大双肾格栅搭配得当。中期改款新7系的大灯组变化颇大,天使眼点亮之后的效果更加平直且与双肾格栅相连,再加上蓝色的激光模组,看起来确实更显凌厉了。
宝马全新一代4系家族的天使眼从设计语言上来说,与F401系相类似,但它内部增加了蓝色激光模组,也将转向灯也集成到日间行车灯中,实现了更加高效地集成方案。普通的LED大灯组的日间行车灯位于下方呈“凹”陷状设计,颜值显然不如激光大灯。
G80M3/G82M4同理。在新5系和6系GT上,“勺子灯”日间行车灯消失不见,日间行车灯点亮之后变得更加平直且与双肾相连,有点像新7系。新5系的转向灯和日间行车灯结合到了一起,原灯眉处的转向灯在改款中变为了激光大灯模组。而在M5CS上,日间行车灯的颜色变为了黄色,更加具有辨识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宝马不断将更多的科技集成在大灯之中,天使眼的造型也在一步步发生改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天使眼一直给人以极其曼妙的美感,也同样代表着宝马外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这些改变之后的设计又会再一次成为经典,不变的是宝马的初心,改变的只是初心的体现方式罢了。
宝马的三角警示牌通常放置在车辆的后备箱盖上面,打开后备箱盖即可找到。这种设计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司机能够迅速取到三角警示牌。 三角警示牌,也称为三角警告牌,由塑料反光材料制成,具有被动反光性能。当车辆在路上遇到突发故障停车检修或者发生意外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购车需求日益增长,汽车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豪华车品牌中,BBA(宝马、奔驰、奥迪)占据了重要地位,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对于合资车和进口车,许多人普遍认为进口车比合资车质量更好。 以宝马为例,合资车型
宝马车的产地遍布全球,其故乡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在德国,宝马拥有多个重要的生产工厂,如莱比锡工厂生产宝马1系、2系四门轿跑车等;丁格芬工厂生产宝马4系、5系、6系、7系、8系、M4、纯电动i7等众多车型;雷根斯堡工厂生产宝马1系、2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