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崖洞兵工厂生产出的人民兵工的第一件制式化武器。太行山脉深处,黄崖洞兵工厂的炉火曾彻夜不熄,将枪炮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战前线:
山西省黎城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在县内一个高1600多米的山崖挂壁上,有一处天然石洞,名为黄崖洞。在这片区域,八路军建成了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华北抗战前线,兵员增长迅速,但武器弹药十分缺乏。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八路军总部根据会议决定,于1939年6月成立军工部,大力发展自主军事工业。
左权将军来到黄崖洞山区时,发觉这里非常适合建兵工厂。因为黄崖洞地区处于黎城、武乡、辽县边界交叉的三角地带,距离日寇占领的县城中心比较远,而且进入黄崖洞只有南北两条崎岖小路,很难被发现。但进入后,有一片开阔的山谷地带,还有水源,非常适合建设固定的兵工厂。
在黄崖洞建设兵工厂,最让人犯难的是“两个缺乏”:专用生产设备不足,生产原材料也常常捉襟见肘。大伙儿思来想去,琢磨出两条路:一是找些能派上用场的替代品,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另辟蹊径。缺乏砖瓦水泥,就利用漫山遍野的石头和当地特有的红石片,依靠山崖盖起了工房宿舍。专用机具不足,就自制土机器代替,制造枪管用的拉线机、校直机等,都是工人自己设计,用道轨生产的,后来还建立了专门的机器制造厂。
在艰苦的条件下,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生产依然有力推进,成为八路军在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军事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作战需求。
1941年11月11日,日军企图利用夜色突袭南口阵地,进而摧毁兵工厂。八路军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八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以敌我伤亡6比1的战绩,创造了八路军抗战历史上的空前纪录,这就是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依托高地优势大量歼敌,所使用的一款武器令日军损失惨重,正是“八一式”马步枪。它的设计者是曾任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的刘贵福。
黄崖洞兵工厂的制式化生产,还需统一图纸。有了图纸后,对职工进行培训、学文化,必须得扫盲,教他们认识图纸。这个过程中还要大量制作样板,来检验尺寸规格能否达到工艺要求。经过反复试制,改造升级在1940年7月完成。时值8月1日,“无名式马步枪”便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从此,我军有了第一支自主设计制造的制式步枪。
据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军工部各厂共生产步枪9758支,其中黄崖洞兵工厂5000多支;掷弹筒2500具,其中黄崖洞兵工厂1300多具,以每个战斗班配备1门计,可装备约16个正规团;各类炮弹23.6万多发,其中黄崖洞兵工厂10.5万多发。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军工部下属生产能力最强、质量最好的兵工厂,也是整个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
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纵深壮大,还为民用工业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老区的工业门类齐全,小到绣花针,大到拖拉机都能生产。如今,转型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长治一家汽车企业的生产车间,数字化组装线上的机械手臂精准操控,与工人协同完成冲压、组装等多道装配工序。而这些汽车上装配的发动机,正是当年从黄崖洞兵工厂起步,转型生产的民用产品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迭代升级,产品动力性能不断提升。如今,搭载这款发动机的汽车,已经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适应中东、北非的炎热、沙尘环境,研发团队历经无数次试验,研制出耐高温、抗风沙的皮带材料,用技术突破赢得海外订单。企业副总经理牛海峰介绍,发动机市场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其实也是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太行山脉的晨雾里,当年兵工厂的窑洞旧址与山下现代化工业新区遥遥相望。从抗战时期的步枪炮弹,到今日国防装备和民用引擎中的钢铁心脏,历经八十余载风雨,老区工业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用自主研发的硬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制造向新提质注入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