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疆的三道岭矿区,这些蒸汽机车依然在铁路上奔驰,承担着将煤运出矿坑的重任。
这些蒸汽机车每天都会呼啸而过,车轮在轨道上重重碾过,用一种高亢的腔调宣告着三道岭的与众不同。野性、荒凉、重工业、蒸汽朋克,几种南辕北辙的元素混搭在一起,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三道岭,这座天山脚下的矿区小镇,因煤矿而兴起。这里有着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矿,出产的煤含硫较低,品质很高。上世纪50年代末,三道岭煤矿开始筹备,在支援西北的号召下,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从东北、内蒙、山西、江苏等地来到新疆,扎下根来,成为第一代三道岭人。
他们的子女也大多继续在矿上工作,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第二代、第三代三道岭人。蒸汽机车司机库尔班,一个46岁的维族大哥,从小在矿区长大,属于第二代三道岭人。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他说自己去“口里”时,会被人称作是“来自新疆的维族东北人”。
经过几代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采,今天的三道岭露天矿,已经告别了全盛时期。巨型矿坑由中间相连的东西两部分组成,东西长八、九公里,南北宽约两公里。围绕着矿坑边缘,一圈一圈如梯田般的环形阶梯向坑底蔓延下去。在当年煤矿最繁盛的时候,共有28台运煤的蒸汽机车并列而行。而现在,西坑中煤矿快要采完,轨道大多都已拆除,只保留了最后几条,一直延伸到东坑的深处,仅存的蒸汽机车就沿着这条线路往返穿行。
为何三道岭仍然保留着蒸汽机车?首先,比汽车运得多自不用说,与车身一体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相比,蒸汽机车更为灵活,运行交路半径小,甚至可以拐死角,更能适应坑下的复杂线路条件。其次,蒸汽机车以烧煤为能源,而此处就是煤矿,煤炭资源方便获得。此外,继续使用蒸汽火车,原来的老火车司机还能继续工作,不用招聘培训新人,节省了人力成本。蒸汽机车构造简单坚固耐用,车身哪里坏了,直接打一个铁皮补丁,对比内燃电力机车跑一趟回来就要保养,蒸汽机车可以说是十分抗造了。
冬日里的新疆,早上8点天才刚刚亮,火车司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矿上集中开过安全大会之后,蒸汽机车都要汇集在坑口站,上白班的司机和夜班的司机进行交接。
司机驾驶蒸汽机车进入位于东坑的深处的装煤站,13节车厢,每节能装30吨煤,装满后,火车一路上行至坑口站,出了矿坑再把煤送到选煤厂,经筛选后,这些煤就转到国铁线路上由普通货运火车运往甘肃等地。蒸汽机车往返的这段线路大概10公里,虽然并不长,但车速也不快,算上装煤卸煤,一趟跑下来也要一个来小时,每个班组一天至少要跑够12趟。
开车,最硬核的蒸汽朋克。古老的设备带来的是最硬核的驾驶体验。进到驾驶室你会被眼前景象震撼到,狭小的空间内遍布着造型粗犷的机器与管道,所有东西表面都蒙着一层黑乎乎的煤灰。司机们尽管戴着口罩手套,但无济于事,一天下来白色都变成了黑色,不在矿上浴池里好好洗个澡没法回家。占据驾驶室核心位置的就是蒸汽机车的心脏,一个巨大的锅炉。锅炉由钢板焊接而成。在锅炉下方有一个闸门,踩一下旁边地上的按钮,两扇闸门豁然打开,热浪直喷出来,里面就是炉床,一大片煤块躺在里面正烧得通红。
蒸汽机车的圣地。三道岭的煤产量虽然在下降,但在互联网上的人气却与日俱增。在全世界的蒸汽机车爱好者心目中,这里就是一座亚文化的圣地。用一位“朝圣者”的话来说,他们来这里不仅是看火车,而是“感受200年前工业革命带来的震撼”。冬天,镇上的宾馆几乎家家爆满,因为几百度的蒸汽只有在最冷时才能看清。
去三道岭看火车,已经成了新疆旅游的一个必选项。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拍摄蒸汽机车,没有防护网、隔离带或工作人员的阻拦,平坦的戈壁滩上,喷着白色蒸汽的黑色火车在眼前驶过,远处依稀可见常年积雪的天山,随手一拍就是最美的画面。
对于机械动力火车上的汽笛使用,通常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首先打开蒸汽机车的汽笛阀门。这可以让蒸汽进入汽笛,准备发声。具体的开关位置可能因型号和设计而异,但一般会在机车头附近,容易触及的地方。 其次,需要按下一个特定的按钮或拉动一个绳索来启
蒸汽机车的刹车系统主要依赖于倒汽制动。这一过程需要司机操作多个步骤来实现。首先,司机将大闸拉到紧急制动的位置,并关闭调整阀。接着,司机迅速将回动手柄从前进位置拉到后退位置,并拉动调整阀手柄,从而打开调整阀(汽门)。此时,锅炉的过热蒸汽会通过
火车的动力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和柴油机车三类。其中,蒸汽机车通过燃烧煤炭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活塞和连杆系统,从而驱动车轮转动。而电力机车则通过电网供电,利用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火车行驶。此外,柴油机车则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