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区间测速是如何工作的?

2025-09-04 13:44 发布

区间测速是指在同一路段上设置两个相邻的测速点,通过测量同一辆车经过这两个测速点的时间差,计算出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简单来说,就是看你在这两个测速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是否超过路段限速。

区间测速是如何工作的?区间测速会在测速区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安装一套抓拍设备。当车辆经过这些测速点时,设备会分别抓拍一张照片,然后结合两次拍照的时间和车辆通过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计算出车辆在这一区间的平均速度。与该路段的最高限速进行对比,最终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计算公式:区间测速的平均速度=区间距离÷运行时间。举个例子,假设区间测速路程长30公里,这段路的最高限速是120公里/小时。以最高限速计算通过时间:30÷120=0.25小时=15分钟。也就是说,如果你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小于15分钟,就算超速了,罚单就会随之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区间测速不仅仅依靠两个测速点来判断,还可能结合其他测速方式,如固定测速、流动测速、GPS测速等。这些科技设备会相互配合,确保不会因为一时的侥幸而逃脱处罚。

如何避免被区间测速拍到超速,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规定的速度稳定行驶,不可忽快忽慢,更不要抱有后期减速的侥幸心理。以前只有定点测速的时候,车主靠安个“电子狗”,就能提前预知测速点,或者经常走这段路,摸清楚了哪里有测速点,一旦快到测速点了,马上就来一脚刹车减速,这样就能蒙混过关。有了区间测速,这种临时刹车的套路已经没用了。

在行车过程中,大家不要有投机取巧、自作聪明的行为。上了高速还是别想着超速了。只要能够合理遵守交通规则,安全的警钟长存心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出行!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