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标准《GB/T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规定,电池寿命的合格标准是常温下进行1000次循环后,其实际容量仍不低于初始容量的80%。
例如,一块初始容量为80kWh的电池,在经过1000次循环后,其可用容量仍有80000kWh。假设每百公里电耗为25kWh,那么这块电池理论上能支持车辆行驶32万公里。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非运营车辆很少能达到这个里程数。
而且,即使达到了这个里程数,车辆的其他部件,如我之前使用过的7代凯美瑞的左前避震器,在13万公里时就因油液漏光而失效,也早已需要更换了。因此,我们真的能期待某个部件在30万公里后仍能保持完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充放电深度以及放电倍率都是密切相关的。上述的1000次循环寿命标准,是在1C的充放电倍率以及满充满放的条件下得出的。但在现实中,我们很少会持续以这么大功率进行充放电,也不可能每次都等到电量耗尽再进行充电。
因此,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电池的实际寿命往往会超过这个标准。实际上,如果我们能降低充放电深度,电池的寿命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于那些有家用或单位充电桩条件的车主来说,他们可以将电池的日常使用范围控制在30%-80%的电量状态,这样电池的衰减速度将会大大减缓。上图展示了锂电池充放电深度与循环寿命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浅充浅放能显著延长电池的寿命。例如,当放电深度为50%时,电池的循环寿命可以接近10000次。再考虑到锂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当电量接近50%时,其充放电性能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既保证了良好的动力性,也实现了快速的充电。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插混车型在电量管理上都采取了类似的策略。
我个人的笔记本电脑就是一个反面教材。由于长时间满电插着电源使用,导致电池在短短6年内衰减了22.5%,已经达到了报废标准。这也提醒我们,合理的使用习惯对于延长电池寿命至关重要。
自从我注意到手机电池容量在一年后就衰减到95%的问题后,我便开始调整充电习惯。在方便充电的场合,我会在电量充至75%以上时拔下充电器,并在电量降至50%以下时再进行充电。如今两年半过去了,我的手机电池容量依然保持在95%,这足以证明浅充浅放和合理的电量管理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综上所述,既然电池在满充满放的条件下都能支撑1000次循环、30万公里的行驶里程,那么在更低的充放深度下使用就更无需担忧了。相比能量密度和补能速度而言,我反而认为电池的寿命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车电池原材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存储和转化能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汽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提升车辆性能和降低环境影响方面。 超导材料是一种在特定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具有完全电导性、完全抗磁性和通量量子化等特性。尽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新能源车电池的寿命问题。有些人认为电池只能用5年,而另一些人则声称可以用10年以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通过拆解一辆行驶了20万公里的电池组,我们发现电池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是许多车主每天都在犯的一个致
新能源车电池的更换时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期限,主要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电池大约在23年左右可能需要更换,但使用和维护得当的话,电池可以持续使用到4年以上。以三元锂电池组为例,官方数据显示,循环次数可达1200次以上,而家用电动汽车年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