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两轮电动车一直备受争议。
一方面,电动车出行分担率在许多地方非常高,远远超过公交车和小汽车,甚至在某些城市中,电动车出行分担率超过了全市出行分担率的30%。另一方面,电动车给交通秩序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尽管有些地方排斥电动车,但始终无法彻底取缔。其生命力之顽强,与“衣食住行”作为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求密切相关。两轮电动车的问题核心在于分类模糊,这种模糊不仅体现在机械技术常识上,还表现在对交通流控制的基本技术意识不足,导致交通控制技术对策缺失。
因此,要管理好这个如此受欢迎的交通工具,首先要解决好技术问题。本文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两轮电动车到底是什么车,以及不同的动力特性如何影响交通。
电动两轮车的种类可以从交通法规和道路设计的角度,或从其动力特征的角度来划分。国际主流分类至少有三种,包括电助力自行车、电动轻骑车和电动摩托车。分类依据是车辆是否需要人力驱动,以及对人力控制的需求程度,因为动力性能决定了交通流的性质和控制需求。
首先,电助力自行车(E-Bike)是一种电力辅助自行车。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需要通过蹬踏脚蹬启动和持续驱动,蓄电池和电机提供助力。
这种混合动力的车辆需要人力辅助,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电助力自行车通常按照自行车管理,可以使用自行车道和行人共用通道,不需要执照和登记注册、保险。相比之下,电动轻骑车完全依靠电力驱动,没有脚蹬,因此在许多国家需要驾驶执照和保险,有些地方还要求注册登记牌照。
电动轻骑车可以分为两种:电动踏板车(Scooter)和电动轻型摩托车(Moped)。电动踏板车主要用于城市道路,没有越野能力,而电动轻型摩托车则在速度和动力方面表现更佳。最后,电动摩托车(Electrical Motorcycle)与汽油摩托车的区别在于动力源为电力而非汽油,这种车辆通常需要注册牌照、驾照和保险。
从交通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些车辆的核心区别在于速度能力,包括启动速度、持续速度和提速能力。为什么电助力自行车被允许使用各种自行车可使用的道路空间?这是因为它们依靠人力驱动才能运动起来,与自行车在加减速方面有相似之处,即需要消耗更多体力。
而其他电动车加减速无需消耗体能,这导致其持续运动能力优于需要人力驱动的自行车和助力自行车。因此,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骑车在相对长的时间和距离内,在有限的车道空间内,更优越的超车能力会给交通流带来冲击和压力,机械动力优势形成的这种压力会更多挑战视距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反应能力。
因此,需要将这些电动车与人力运动为主的交通流隔离。安全骑行方面,除了头盔外,手套也是重要的装备。欧美国家普遍要求的骑行安全装备包括车铃、前后车灯和反光片,以及骑行者穿着的反光衣等,这些都写入了当地交通安全法规。
电动车充电宝的价格一般在280-550元之间,而在4S店的价格则会更高,大约在800-1200元。这些充电宝虽然容量不大,但可以为电动车增加十几公里的续航里程。然而,由于锂电池的成本较高,这类充电宝的价格自然也较高,通常需要几百块钱才能购买
在新国标政策实施之后,电动车被明确划分为两类: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其中,时速在25公里以下的车型被归类为非机动车。这种分类方式使得电动车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 在此之前,电动车的管理并不严格,只要是一辆电动车,无论速度如何,都不需要相关证件。然
电动车迎来全面推进上牌,未挂牌车辆禁止上路。虽然电动车比汽车数量更多,但在生产、销售、上路等方面的制度管理远不及汽车完善,导致安全问题频发。为保障道路安全,电动车必须进行实名制登记,未挂牌的电动车将无法上路。因此,电动车上牌已成为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