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共享汽车的深度用户,我认为共享汽车越来越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共享汽车大多数是电动汽车,因此在闲置时需要充电,这使得共享汽车的最佳模式类似于早期的EVcard,即所有网点都有专属的带充电桩的停车位,用户需插枪后才能还车。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用户取车地点一目了然,还车时无需苦苦寻找车位,车辆电量也有保障。然而,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对任何一个缺点进行改进,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当停车位越来越紧张时,共享汽车行业作为重资产行业,无法承担起庞大的停车位租金或运营成本。为了节约开支,共享汽车企业可能会放弃专有停车位,甚至缩减网点,这会导致用户粘性减弱,进而进入恶性循环。
作为一位共享汽车的老用户,我亲眼见证了共享汽车车况的崩塌式下降。在2016年至2019年这段时间,共享汽车行业正处于扩张期,大大小小的共享汽车公司都在增加网点、投放新车,因此当时的大多数新车车况可以媲美私家车。然而,随着车辆使用次数的增加,许多共享汽车的车况越来越差。小剐蹭、小碰撞、后视镜无法调节、后视镜镜片丢失、车内后视镜丢失、大灯不亮、轮胎缺气……各种故障层出不穷,车内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即使车辆损坏严重,也仍然在路上行驶,这引发了一些调侃,比如“真越野,还是XX云”、“XX云,年轻人的第一台公共厕所”。
那么,共享汽车运营商真的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吗?其实并非如此,但这些解决方法要么会增加成本,要么会让用户用车变得更麻烦。共享汽车平台通常通过车辆上传的实时数据进行监测。然而,目前只有带控制器的零件(如轮胎、刹车系统、动力系统等)才能给平台上报数据,其他零件(如后视镜片、车内后视镜、遮阳板等)无法上报故障状态。
如果要对这些零件进行实时监测,需要为它们装上传感器或在车内安装多个摄像头,通过图像处理分析车内零件的健康程度。此外,对于车外的情况,以当前技术条件仍然难以判断其健康状况。因此,第二种方法是让用户在取还车时拍摄多角度的车况照片供后台审核,或者由工作人员进行验车。但这会增加用户的取还车流程,影响出行便捷性,同时平台需要充足的人力对相关图片进行审核,否则拍照就变成了形式主义。而由工作人员验车的方式则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由于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车况、成本和便利度之间很难平衡,因此大家不愿意天天开着一台公共厕所上路,车况变差又自然会导致用户粘性降低。此外,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早晚高峰都存在潮汐出行的现象。在自动驾驶尚未实现的时候,共享汽车在高峰时期主要起点区域的车会被出发早的人开到主要目的地区域,导致出发稍晚的人面临无车可用的情况。
即使侥幸取到一辆车,在还车时也大概率没有空余的车位。与共享单车相比,前者可以通过卡车进行实时调度,把单车从闲置严重的区域运到用车需求旺盛的区域,但共享汽车则无法做到。因此,在自动驾驶完全实现之前,共享汽车难以克服潮汐化出行导致的车辆闲置问题。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的实现将使共享汽车变成Robotaxi。然而,Robotaxi的前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毕竟出租车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此外,共享汽车难以保证用户在每次需要出行时都能提供服务,当前的用车体验也很难让用户打消自己买车的想法。因此,现阶段的正常消费者只会接受单次使用、单次付费的方式,最多充个会员换点折扣,长期付费几乎不可能。同时,由于共享汽车造价较高,消费者在面对共享类消费时会异常谨慎,这使得共享汽车公司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共享汽车公司只能一边贷款、一边支出庞大的运营费用,收取的租金相对并不丰厚,这样的生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总的来说,共享汽车的减少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技术限制、成本问题和用户体验等。未来,共享汽车的终点可能只会是Robotaxi,而私家车仍然是无法取代的。
在北京,共享汽车服务确实存在。其中首汽智星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车型包括JACIEV5和奇瑞EQ,它们主要分布在五环路、通州、回龙观、上地和传媒大学等地。这些共享汽车可用于通勤拼车、北京周边游、商务用车及试驾体验。 另一家提供共享汽车服务的公司
无锡地区目前有多个共享汽车品牌可供选择。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曹操出行、T3出行和享道出行等。这些共享汽车品牌为无锡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方案,同时也推动了无锡地区共享经济的发展。 曹操出行是由吉利汽车推出的共享汽车品牌,提供多种车型供用户选择,
近日,共享汽车品牌Gofun在宁波首次亮相,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种便捷自如的新出行选择。与共享单车不同,共享汽车在押金返还方面存在一定时限,旨在鼓励用户文明驾驶。如果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发生违章行为,相关记录和照片将作为证据,追溯到实际使用者,以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