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高速路上的“区间测速”究竟是什么?

2025-09-20 13:08 发布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正逐步将高速公路测速模式从“定点测速”转变为区间测速。这种新型测速方式更加科学公正。

区间测速是通过在同一路段上设置两个相邻的测速点来实现的,通过记录车辆经过前后两个测速点的时间,计算车辆在该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并依据限速标准判断是否超速。这种测速方式不仅更加准确,还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测速方式的局限性。

一些老司机可能对电子狗感到困惑。尽管电子狗能够提示前方有测速设备,但在区间测速的情况下,这种提示并无太大作用。区间测速的摄像头和电子设备都非常先进,准确率接近100%。即使你在经过测速设备时突然刹车,随后又加速,仍然会被抓拍到,并且数据记录非常精确。

区间测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在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通常是30公里)就会设置一个摄像头。当车辆经过两个摄像头时,电子设备会记录下车辆经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从而判断车主是否超速行驶。一旦超速,违章车辆的车牌号和车主信息会立即上传,并发送罚单给车主。

例如,如果区间测速距离为20公里,限速为120km/h,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少于10分钟,就意味着车辆的平均车速已经超过120km/h,将会被判定为超速。

此外,司机朋友们需要注意,在大部分路段限速为120km/h的情况下,某些路段可能会突然限速为80km/h或更低。因此,务必保持警惕,集中精力驾驶,按照限速规定行驶。

有人认为,只要在测速路段内先飙到180km/h,然后减速或停车休息,就能避免超速处罚。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使区间测速设备没有抓拍到超速行为,路上还有流动测速设备,一旦超速,仍然会收到罚单。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