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统是专门用于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
从汽车诞生以来,转向系统经历了纯机械控制、液压助力、电控液压助力到电动助力,每一代技术的升级都是为了解决转向力度的问题,目的是让驾驶员更轻松地转动方向盘。然而,转向角度的控制一直是难题,尤其是在高速行驶和低速转弯时。转向系统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转向比”,它是指方向盘的转向角度与车轮转动角度之间的比值。
可变转向比是指转向比可以根据转向角度或者车速自动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驾驶需求。普通汽车大多采用固定的转向比,一般在12:1到20:1之间,即方向盘每转动12到20度,前轮会相应偏转1度。
固定转向比虽然基本能满足日常驾驶需求,但对于追求运动性能的品牌来说远远不够。例如,我们在高速行驶时希望转向装置更加稳定,不需要那么敏感,而在低速转弯时又希望转向系统响应更快,可以以较小的转向幅度顺利过弯。因此,高速的稳定性和低速的响应性成了矛盾体,于是就有车企开始研究“可变转向比系统”。
本田VGR可变齿轮1997年,本田率先推出了“VGR可变齿轮比率”,这是一种依靠纯机械设计实现的特殊转向系统。其核心机构是齿距间隙不相等的齿条,靠近中心位置的齿距更加密集,齿条在这个范围内的位移会更小,适用于小角度转向;靠近两侧位置的齿距更加稀疏,当转向角度较大时,齿条在这一范围内的位移更大,转向系统的反应就会更快。
本田依靠这种简单又特殊的齿条结构实现了纯机械式的“可变转向比”。然而,这种设计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齿条和齿轮属于固定成型的硬件,转向比只能根据转向角度而改变,无法根据车速来判定,如果车主是在高速紧急状态下采用大转向,反而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奥迪ADS谐波齿轮后来,奥迪推出了ADS动态转向系统,相比于早期本田纯机械的方式,奥迪不仅引入了电动助力机构,还在转向柱上集成了一套谐波齿轮机构。谐波齿轮是利用柔轮、刚轮和波发生器的相对运动来实现运动和动力的传递。
工作时,电机驱动中央转子旋转,带动柔轮旋转,当转子与柔轮同向旋转时,由于柔轮的齿数比外环刚轮的齿数小,所以刚轮的转动角度便会大于柔轮,使转向角度被放大;而当转子反转时,就能起到缩小转向角度的作用。奥迪的动态转向系统更多地是根据车速进行转向比的切换,低速时让转子和柔轮同向旋转,速度达到一定值再让转子反向旋转。
宝马AFS行星齿轮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变转向比”的还是宝马的AFS主动转向系统。在转向过程中,可以根据车速和转向角度的变化随时改变转向比,系统还能进行主动干预,在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时进行补偿。
宝马将一套双行星齿轮集成在转向柱上,一个太阳轮连接输入轴,另一个连接输出轴。正常工作时行星架保持固定,当需要改变转向比时,ECU控制分离电磁锁,电动机会带动行星架开始旋转。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不仅可以改变转向比的大小调节,还能提高或降低转向力度的输出。
线控转向是什么?现在比较热门的DAS线控转向技术,则是彻底去掉了转向柱,方向盘与前轮之间不再有物理机械连接,方向盘的转向动作完全被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数据计算之后得出转向角度和力度,再传递给转向电机进行执行。线控转向系统的方向盘相当于只是一个遥控器,理论上可以安装在车内的任何位置,甚至可以不再是方向盘的样式。这项技术已经有很多厂家在研究,比如特斯拉和雷克萨斯,并且少数车型已经开始搭载这项技术。
车静止打方向盘会损伤车辆。这种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会缩短轮胎的使用寿命。当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时,轮胎没有承受到行驶时的重量,此时转动方向盘会使轮胎受到不必要的磨损,从而导致轮胎寿命缩短。 其次,这种行为还会加快方向盘的
主动转向系统,特别是现代汽车中广泛采用的助力转向系统,确实存在许多优势,但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主动转向系统的优点。 主动转向系统能显著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当车辆在低速行驶时,主动转向系统能提供更为轻便的方向盘
可变转向比是指根据汽车的速度和转向角度来调整转向器的传动比。当汽车处于停车状态或者行驶速度较低、转向角度较大时,系统会提供较小的转向器传动比,以提高转向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相反,当汽车高速行驶或者转向角度较小时,系统会提供较大的转向器传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