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哪些情况属于交通事故逃逸?

2025-09-24 09:47 发布

界定交通事故逃逸的具体情形主要涉及行为人在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和道德规范。

具体情形包括:

  •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 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不负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 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驶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 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医治疗,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 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医治疗,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 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 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 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当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且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需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若机动车不明或未参加强制保险,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将垫付被侵权人人身伤亡的抢救、丧葬等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后,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如何起诉交通事故逃逸案件?根据法律规定,要求交警在查明事故原因后及时出具事故认定书,伤者可凭事故认定书、病历本、医疗费发票等材料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交通事故属于侵权案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选择交通事故发生地、被告所在地或肇事者所在地法院管辖。

逃逸行为不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还严重损害受害者的权益。因此,应依法严惩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未构成犯罪的,可能面临罚款和拘留;若构成犯罪,则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吊销驾照等更严厉的处罚。

逸行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逃逸的具体情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认定,包括行为人在事故发生时的明知程度、事后的行为表现以及对现场证据的态度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得到及时处理和惩处。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