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在新能源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8日,常州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百万辆,累计达100.18万辆。这一成绩在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亮眼。
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不仅在动力电池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还在整车制造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以理想汽车为例,自2015年在常州建立生产基地以来,已累计生产超过50万辆汽车。理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常州的精准投资和支持,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为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除此之外,比亚迪常州基地也在快速扩张,2022年投产后,整车产量已突破33万辆,产值达到280亿元。而北汽新能源重卡和常州金坛的汽车“老兵”——金坛大乘也在积极进军新能源市场。
在新能源产业链方面,常州的护城河在于其强大的上市公司和隐形冠军企业矩阵。截至2023年10月23日,常州市第95家上市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其中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占比40%,总市值占比超过6成。海目星激光等企业选择常州作为生产基地,正是看中了其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
常州不仅在制造领域领先,其科研力量也在迅速扩大。天目先导溧阳总部基地暨研发中心的启用,为常州的新能源研发注入了新的动力。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常州溧阳创立,其硅基负极材料专利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为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未来,常州的“两湖”创新区规划将成为其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举措。该创新区位于滆湖和长荡湖之间,规划总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6平方公里。该创新区将围绕科技策源和高端商务两大主要方向,发展科研机构、实验研发、企业总部、金融贸易等核心功能。
常州的“两湖”创新区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还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已聚集了7600户市场主体,规上企业190家,上市企业10家。该园区不仅涵盖了新智造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还涵盖了高端医疗健康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常州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突出表现和不断扩大的产业版图,正朝着成为中国名城的目标迈进。未来,这座“新能源之都”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行业主要指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 这些能源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点,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旨在提供更加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
新年伊始,比亚迪武汉弗迪园区在黄陂区积极进取,以“闯关”的精神加快产业升级,为黄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弗迪电池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池生产商,从比亚迪“孕育”而出,凭借20余年的深耕细作,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比亚迪武汉园区占地面积约4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汽车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如何,值得深入探究。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对这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