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F1赛车使用光头胎,后来FIA为了控制车速,采用了有3条沟槽的轮胎,随后又改为四条沟槽的轮胎,然而车速依然提高:
以前轮胎表面的花纹是根据赛道表面的情况来决定的。当赛道表面干燥时,完全平滑的光头胎能提供最佳的抓地力,因为其接触面积大,抓地力极强,赛车在弯道中的速度极高。当赛道表面有水时,轮胎表面必须有坑纹,以便让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水通过这些坑纹排出。这也是为什么普通车的轮胎表面都有条纹的原因。
1998年开始,为了降低赛车的速度,国际汽联决定一级方程式赛车必须使用带有凹槽的轮胎。之后又要求赛车的前轮必须使用有四根按旋转方向开槽的轮胎。与光头胎相比,现在的车胎多了四条纵向的凹槽,这些凹槽平均地排列在胎面上,其最低深度为2.5毫米,凹槽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50毫米。四条凹槽的诞生是应国际汽联的规则要求,通过减少轮胎的接地触面来降低轮胎的抓地性能,进而降低车速,提高F1赛车的安全系数。
光头胎在中学物理中知道,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存在两种摩擦力——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当赛车匀速行驶时,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滚动摩擦。稍微分析就知道,这两个力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的:如果赛车加速/减速过快,刹车力/扭力大于轮胎的最大静摩擦力,轮胎就会与地面发生滑动摩擦,产生的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赛车将“失去抓地力”。不仅轮胎表面将相对赛道表面静止,造成巨大的磨损,而且整个轮胎表面不再是规则的圆形,这会带来震动,使操控更加困难。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牵引力控制系统和防抱死刹车系统应运而生。然而,在F1、GT等比赛中,这些电子辅助系统是被禁止使用的。试想将一个长方形的橡皮紧紧按在桌面,然后从上方往一个方向扭动,橡皮会产生扭曲形变,轮胎也是一样。轮胎内部的应力会通过轮胎表面传递到赛道上,如果应力来不及释放,轮胎便会失去抓地力。这时需要反向给轮胎一个作用力,让轮胎回复正常状态。
2007年12月10日,普利司通Potenza光面轮胎阔别十年后重新回归F1赛车。这是普利司通在赫雷斯完成四天测试,也是2007赛季最后一次测试中的情景。在西班牙赛道上,普利司通Potenza光头轮胎与2007年规格的中性配方干槽轮胎一起被11支车队所使用。车队们使用2008年规格的ECU即没有牵引力控制的系统,一些车队使用光面改良轮胎来模拟2009年规则中的更低下压力和没有轮胎保温毯的情形。在这十天的测试中有三套光头轮胎供车队使用。
2008年1月14日至16日,中性干槽轮胎将在赫雷斯进行测试。普利司通MS・MC轮胎开发本部长浜岛裕英表示,此次测试是一项实用数据的收集测试。车队从车手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包括迈克尔⋅舒马赫。关于未来测试和光头轮胎的发展,他表示,将回顾收集到的数据,以继续研发轮胎。
对于没有牵引力控制的情况下,轮胎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赫雷斯是一个相对于巴塞罗那更需要牵引力的赛道,尽管如此,他们看到了轮胎表现很好,而且和有牵引力时情况差不多。如果车队用2007年标准的下压力,则会快上2秒。然而,车队用2009年标准的下压力时就会慢下来,这也是规则的目的所在。
普通轮胎不可以压弯。 压弯时,轮胎需要具备一定的弧度,且接地面积要大。理论上,轮胎接地面积最大的是光头胎,但这种轮胎需要达到一定的工作温度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抓地力。在实际应用中,半热熔轮胎是最常用的选择,因为它们在柔软度上仅次于光头胎,但优于
宝马红插头第四模式为光头胎模式。 宝马红插头摩托车骑行模式内置了多种情境模式,其中包括运动模式、雨天模式、赛道模式和光头胎模式。这些模式的设计旨在满足不同骑行条件下的需求,使驾驶员能够更好地掌控车辆。 红插头还配备了DDC电子悬吊控制、赛事
2009年,F1规则经历了重要的变革,为赛车运动带来了新的面貌。首先是光头胎的采用,这种轮胎设计减少了抓地力,对车手的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空气动力学规则实施,下压力大幅降低,这意味着赛车在高速行驶时更容易发生侧滑,车手需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