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站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无人售票系统的实施促使站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1999年左右,广州市公交线路的票价被统一为非空调车一元,空调车二元,而“专线车”的概念逐渐淡出,橙黄色的专线车站牌也逐渐被淘汰。站牌的配色从那时起被调整为非空调线路使用深蓝色,空调线路使用玫红色。
到了2001年,广州市公交站牌迎来了新的变化,为迎接九运会的召开,全市的站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原有的白底红字的站名牌被调整为白底蓝字,并增加了中英对照。各线路的站牌也进行了同步改造,版面对齐、字体美观划一,改造总量共计15504块站牌。其中,滨江东路站及全新更换的各线路站牌均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从2001年到2003年,广州市逐步将公交车辆更替为空调车,到2005年底实现了全市公交车辆的空调化。在过渡期内,部分线路同时存在空调车与非空调车,因此在站牌上票价标识也进行了更新,标明“非空调车一元,空调车两元”。为了节约成本,原有站牌无需更换,只需贴上一张“补丁”贴纸即可。例如28、37、39路站牌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进入2000年,平面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特粗黑体”风潮,广州市公交站牌也顺应潮流,迎来了最后一个版本,并进入了“特粗黑体”时代。正背面的线路编码及正面的“开往XXX总站”字样,全部改用了“特粗黑体”字体,如23路和20路、37路站牌。
九运会前后,广州市公交站牌迎来了华丽转身,站牌与广告牌“二合一”,开始使用灯箱式站牌。这种站牌不再另行竖立站牌架,而是融合在候车亭的灯箱中。从此,广州市告别了双面铁牌站牌,进入了单面喷绘式站牌的时代。
2002年,广州市重新设计了喷绘站牌版面,成为首款较为广泛应用的喷绘站牌。每个车站的站牌大小有所缩小,使得版面更加紧凑,信息更加清晰。此款站牌有三个版本,具体包括大沙头站、棠溪村站和市少年宫站,使用时期先后尚未能进一步考究。
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站牌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城市交通设施的不断进步,也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站牌的每一次变化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着广州公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