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和醉驾是根据血液酒精浓度来区分的:
按照现行规定,如果血液酒精浓度在0.2-0.8mg/ml(不含0.8)之间,属于醉酒驾驶,将被暂扣驾驶证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并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而当血液酒精浓度达到或超过0.8mg/ml时,将被视为醉酒驾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醉酒驾驶者将被处以15日以下拘留,暂扣驾驶证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并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虽然饮酒量与血液酒精浓度没有直接关系,但饮酒量较大时,血液酒精浓度往往会较高。例如,喝一小杯啤酒后,血液酒精浓度大约为0.14mg/ml。而喝三瓶啤酒,或者半瓶红酒,或者三两白酒,血液酒精浓度就会超过0.8mg/ml。如果喝得很少,血液酒精浓度小于0.2mg/ml,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来判断是否适合开车:例如在地面上画一条直线,看看能否走直;或者尝试单腿站立,看看能否站稳。
如何处罚酒驾和醉驾?根据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措施包括: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暂扣驾驶证六个月,并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罚则更严厉,将被处以15日以下拘留,并处以5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并且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处罚,包括:
造成交通事故,负全部或主要责任,或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上行驶的;
驾驶营运机动车载客的;
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如超员、超载或超速,驾驶无资质机动车,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等;
逃避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拒绝、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受过行政处罚或刑事追究的;
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肇事逃逸与酒驾认定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问题。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而酒驾则是根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来判定,一般而言,如果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则认定为酒驾;
在探讨肇事逃逸时,法院能否认定酒驾是一个关键问题。法院能否认定酒驾取决于有无充分证据。酒驾的认定需要有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等相关证据来证实。若在事故发生后,有证据比如现场呼气酒精检测记录、后续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报告等,能表明肇事时驾驶人血液中酒精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酒驾出事就地再喝酒的情况通常需要综合多种证据来确定。交警会调查事故发生时的情况,例如现场证人的证言,这些证人可能会描述驾驶人在事故发生时言语不清、走路不稳等醉酒表现。此外,交警还会查看监控录像,以确定事故发生后到再次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