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原本是一种捕鱼工具,后来演变成了地名,最后成为了上海的简称。
据史料记载,“滬”是从“滬”字简化而来,而“滬”在一些文献中也会用“扈”字。至于“滬”,“列竹于海澨曰滬”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竹子制成的捕鱼工具就是“滬”。
现在上海还有一些地方使用这种捕鱼方式,在海塘外的滩涂处插上“滬”,然后等待鱼群进入竹网中。这种捕鱼方式利用了潮汐的原理,潮涨潮落是自然规律,当潮水涨到一定高度后,鱼群就会进入竹网中。
古代使用“滬”时,人们会提前将竹网插到指定的地方,等到涨潮时,鱼群就会进入竹网中,潮水退去后,人们再下到浅水中拾捡鱼。现代使用“滬”时,规模较大,操作也更为复杂。
通常,人们会先将竹网围成数百米甚至按公里计的范围,潮水来之前,人们会松开上面的绳子,尽可能让更多的鱼进入竹网。当潮水涨到一定高度时,人们会拉起上面的绳子,并将其与竹子固定好。网脚需要根据早前的退潮经验布置,以保证捕获更多的鱼。
“滬”成为地名并非一蹴而就。地名和姓氏一样,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先有人居住,然后才有了地名。人们通常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命名地方。比如,商纣王时期的鄂国,最初是以捕捉扬子鳄为生,后来将扬子鳄的皮做成鼓,称之为“噩”,后来演化成了“鄂”。
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皇帝萧纲曾在《浮海石像碑铭》中提到过“沪渎”这个地方,指出“沪渎”位于古松江的入海口处,定居在“沪渎”的百姓以渔业为生。到了三国东晋年间,爆发了一场由五斗米教引起的动乱。当时,晋国大臣袁山松就在吴淞江一带筑造了一座名为“沪渎”的小城。
到了唐朝,吴淞江入海口处的水域比现在更为开阔,很多现在看着是陆地的地方之前都是海,当地的人们在入海口处布置了大量的“滬”。于是,朝廷虽然建了“华亭县”,人们依然习惯将其地称为“沪海”或者“华亭海”。到了宋朝,海岸线东移,朝廷下令在原来的“沪海”建镇,根据方位有“上海”和“下海”,不过后来“上海”越发繁荣,也就没“下海”的什么事了。元朝时期,上海镇被升级为上海县。
“沪”和“申”之间存在取舍。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列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他被赐给了一片封地,涵盖了上海西边的一部分。生活在黄浦江、吴淞江一带的百姓常常遭受水患,春申君亲自带着大家梳理河道、整治河防,还筑造了堤坝,虽然他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封地,但对于当地百姓而言,他的作为确实是给百姓们造福了。
黄浦江的“黄”字来源于黄歇的“黄”。古代的百姓都很淳朴,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是有数的。他们为了感念春申君,不仅给他盖了庙宇,用以祭祀他,还将黄浦江称为春申江。虽然到了清朝,春申江的名字在官方层面上变成了黄浦江,但时人还是会将其称为春申浦或者黄歇浦。
如果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那么黄浦江一定是上海的母亲河,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浦东和浦西,就是以黄浦江为界来分的。正因为黄浦江对于上海的影响力巨大,所以很多上海人会用“申”字来代表上海。
然而,上海的“申”是春申君的“申”,春申君的“申”却是后来迁到信阳一带的申国之“申”。再加上从地理角度来说,春申君的封地只涵盖了上海西边的一部分,而“沪”虽然开始也有局限性,主要指上海的东边地区,但“沪”却是上海独有的历史。
目前“申”字在上海的应用很广泛,很多上海人也更倾向“申”字,因为“申”代表了一种感恩之情。但是“沪”自渔具起,到成为地名,中间的历史很是悠久,仅仅“沪海”、“沪渎”之名就使用了数百年之久。
“沪”更能彰显上海人的优良品质,比如勤劳和务实等。除此之外,“沪”和“申”相比,更加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无论是从国家发展还是上海的发展来说,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更需要的是“沪”所彰显的文化精神。
车牌苏开头代表的是江苏省的车辆。江苏省的车牌代码分别如下: 苏A代表南京,苏B代表无锡,苏C代表徐州,苏D代表常州,苏E代表苏州,苏F代表南通,苏G代表连云港,苏H代表淮安,苏J代表盐城,苏K代表扬州,苏L代表镇江,苏M代表泰州,苏N代表宿
桂P车牌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港位于广西的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如果需要办理上牌、年检、处理违章等业务,车主可以前往防城港市的车辆管理所进行办理。 民用汽车牌照通常由省份、直辖市或自治区的简称和发证机关的代号组成
皖是指安徽省,皖A是合肥的车牌,皖B是芜湖的车牌,皖C是蚌埠的车牌,皖D是淮南的车牌,皖E是马鞍山的车牌,皖F是淮北的车牌,皖G是铜陵的车牌,皖H是安庆的车牌,皖J是黄山市的车牌,皖K是阜阳的车牌,皖L是宿州的车牌,皖M是滁州的车牌,皖N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