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扎轮胎的效果并不理想,它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但其实原理极其简单。
防扎轮胎的英文为Self-sealing tire,它的原理是自动密封。普通轮胎的应急修复方法之一是使用补胎液,这是一种液体,能与氧气发生还原反应。在测试废旧轮胎时,戳破轮胎后灌入带有压力的补胎液,破口处的空气会迅速与液体反应,填充穿孔,之后补胎液会与剩余空气反应形成固体附着在轮胎气密层和轮毂位置,这是补胎的过程。
补胎液的原理是为了解释防扎轮胎的工作机制。一些SST轮胎实际上是使用了补胎液的原理,只是在新轮胎中,补胎液被固化为“自补膏”,呈膏状。这种膏状物在充气之前可以与空气隔离,不会明显反应,但在轮胎被戳破后,从内部进入适量氧气则会发生反应。这种反应需要行驶中轮胎的高温环境。
防扎轮胎并没有使用什么特别先进的高新技术。然而,这种膏状物是有重量的,这会增加簧下重量,从而增加油耗。对于非电动助力汽车而言,还会增加转向力度,缺点明显大于优点。此外,在持续高速驾驶中,高温会使得补胎膏软化,导致其分布不均,从而改变轮胎的动平衡,造成方向盘震动、轮胎局部磨损严重,并增加爆胎的风险。
防扎轮胎虽然热度很高,但普及率很低,因为它没有回头客。对于普通轮胎,汽车安全驾驶只需要定期检查和长途驾驶之前进行全面检查。至于RSC泄气保护轮胎,它不适合普通轮胎的汽车升级。这种轮胎的泄气保护依赖于足够厚的轮胎侧壁,以在漏气后保持轮胎的形状。
然而,这种轮胎的侧壁几乎没有滤震能力,因此使用RSC轮胎的汽车悬架是特殊调教过的。如果普通汽车换装RSC轮胎,会感到明显的细碎震动,这不仅会影响体验,还会快速损伤悬架甚至车架的塔顶。
特斯拉车主在享受电车智能化与环保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项隐形挑战:无备胎设计让扎钉漏气后的选择变得尤为纠结。是反复补胎勉强续命,还是高价换胎一劳永逸?本文从经济性与安全性角度拆解两者差异,并探讨更适配新能源车的长效方案。 补胎:低成本背后的高
特斯拉车主在享受电动车的智能化与环保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项隐形挑战——无备胎设计带来的扎钉漏气问题。选择补胎还是换胎,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将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来分析补胎和换胎的差异,并探讨更适合新能源车的长效解决方案。 补胎虽然
特斯拉车主在享受电车智能化与环保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项隐形挑战:无备胎设计让扎钉漏气后的选择变得尤为纠结——是反复补胎勉强续命,还是高价换胎一劳永逸?本文将从经济性与安全性角度拆解两者差异,并探讨更适配新能源车的长效方案。 补胎:低成本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