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桑塔纳是如何实现国产化的?

2025-10-19 11:17 发布

桑塔纳的国产化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

“纵向国产化”指上海大众工厂自行生产的车身和发动机,“横向国产化”则指配套厂承担的其余零部件生产。1987年底,桑塔纳的横向国产化率仅为12.7%,与1984年合资协议中规定的七年内至少达到80%的目标相去甚远。当时,位于上海安亭的厂房和主要生产设备尚未建成,大部分主要零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这不仅耗费了大量外汇,还导致中德双方产生矛盾和争吵,影响了上海大众的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大众集团及联邦德国政府进行协商,成功促使德方加大对上海大众的投资,从而实现阶段性国产化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上汽和大众集团签署了试制协议,其中包括提升国产化率、培训中国专家及提供技术支持等内容。上汽不可采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零部件,而大众集团则需确保装配和转让相关技术。

到了1985年,上海市经委向相关企业下发了桑塔纳横向配套情况调查表,以摸清生产和技术能力、配件价格及所需资金等信息。合营合同正式签约前,双方就已对横向配套件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例如本地供应商要严格按大众集团提供的技术标准供货,要低于进口价格,并且做到按时按量。

然而,大众集团高层对于桑塔纳国产化的兴趣并不高。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可以提供更低的零部件价格;另一方面,上汽可以从下属的各零部件厂商获利,而大众集团只能从上海大众的生产中获利。此外,大众集团还需关心其在中国和世界的声誉,坚持在质量得到保证之前绝不使用国产零部件。此时,大众集团正在加强与日产公司的合作,以向全球供应桑塔纳零部件。

1986年,上海大众德方管理团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供应商与大众集团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极其缓慢,国产化进度令人不满。为了加快桑塔纳国产化进程,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1987年,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桑塔纳的国产化问题需要加快,要求国家机械委牵头抓此事。上海市政府成立了支援上海大众联合建设领导小组,并将桑塔纳国产化列为市重大工程项目。

在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大众的国产化工作逐渐取得进展。到1990年底,工装样品认可率和减货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3.35%和70.37%,初步实现了发动机、车身、变速箱、前桥、后桥五大总成的国产化。能够满足德方质量标准的上海大众供应商从1986年的1家增加到1991年的127家。

桑塔纳

通过桑塔纳国产化,中国汽车工业及其产业链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全球生产和交换网络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为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