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问答logo
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蓄电池为什么会自放电?

2025-10-21 19:15 发布

蓄电池的自放电是指在没有外部负载的情况下,蓄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容量逐渐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电极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的不稳定性引起的:

铅酸蓄电池的自放电主要受电极和电解液中的杂质、温度、电解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中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37—1997的规定,完全充电的铅酸蓄电池在5~35℃条件下静置90天后,容量不应低于静置前容量的80%。这要求蓄电池在保存期间,自放电损失平均每天在0.2%左右。

自放电的产生机理主要与电极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的化学反应有关。负极的自放电主要由于铅在硫酸溶液中的自溶解导致,这是腐蚀微电池作用的结果。正极的自放电则主要取决于氧气的析出速度。

影响自放电速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板栅材料、杂质含量、温度和电解液浓度。例如,采用纯度较高的原副材料和加入缓蚀剂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小自放电速度。

温度对自放电速度的影响也很大,低温条件有利于电池储存。同时,电解液密度对自放电速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某些情况下,增加电解液密度可以减小负极板上的自放电速度。

为了减小自放电速度,可以采用纯度较高的原材料,在负极材料中加入析氢过电位较高的金属添加剂或在电解液中加入缓蚀剂。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氢气的析出,减小自放电速度。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