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车是老北京(北平)对有轨电车的称呼:
因为其车头悬挂着一只铜铃铛,司机踩下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铛铛”的声音,提醒行人闪避。1966年,前门的有轨电车停运,但2009年1月1日,新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铁轨,使消失了50年的“铛铛车”重新开通。2014年9月28日,北京首条仿古“铛铛车”旅游观光线开通运营。这条线路执行单一票制,票价10元,一卡通刷卡有效,初期刷卡乘车有五折优惠。
北京的有轨电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12月17日,当时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前门正式通车,共有10辆有轨电车往返于前门至西直门之间。这些电车被称为“摩电车”或“铛铛车”。1924年12月,北京开通了前门到西直门的1路有轨电车,全长7公里,共设14站,配车10辆。
这条线路对北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载客多、速度快,深受市民欢迎。然而,有轨电车的开通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人力车夫的抵制和乘客的不满。1950年,北京的有轨电车逐渐被无轨电车取代,铛铛车的铃声也随之消失。
新铛铛车复原了老式电车的结构,一次充电空载可运行16公里,循环充放电次数可达5万次以上。它还采用了多项人性化设计,如移动电视、轮椅渡板和残疾人扶手,以及环保的泡沫铝地板。这些新铛铛车在全长840米的轨道上运行,单程不到10分钟。如今,这些铛铛车成为北京旅游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光体验项目,展现北京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
铛铛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隆隆声和悦耳的铃声,让老北京人十分怀念。它穿梭在城市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变迁,铛铛车虽然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仍然被人们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