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46.5万辆,动力电池容量达到35GWh,重量约达3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省退役电池数量将达到79万吨,到2030年还将翻一番。
如何妥善处理退役电池,成为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一个千亿级的市场由此诞生。
在格林美无锡厂区的动力电池拆解车间,工人们戴着口罩赶工,将一块块退役电池进行拆解,随后在组装车间将其重新装配。每一块废旧动力电池从回收到运输、储存、拆解、再造、梯次利用等,全流程信息都可以“扫码追溯”,与国家溯源平台“一键连接”,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退役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拆解、提取等多道工序。在这里,电池包金属外壳作为废铝、废铁外售,塑料、隔膜用于无害化热解,线路板用于无害化裂解或提取贵金属,电解液用于无害化热解,负极片用于生产电解铜,正极材料用于循环再造电池材料。经过重重拆解、提取,没有一块退役动力电池是真正的“废品”。
业内人士认为,像这样把“废电池”进行绿色处理,提取电池生产的原料交还给电池厂,就是理想中的退役电池回收路径,可以真正推动新能源“从绿色到绿色”。江苏现有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共有1065个,主要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等79家企业设立,网点数量占全国的7.6%,居全国第二位。
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回收行业热度不断攀升。广发证券预计,到2030年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可达千亿元,其中动力电池占比达84%。江苏现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3549家,其中1年内新成立的多达2311家。
然而,目前进入正规网点的电池绝大部分来自于营运车辆,如2015年前后上路的第一批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私人新能源车辆退役电池的处置,当前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做的只有“积极引导”,无法进行强制规定。私人新能源车辆退役电池的处置仍是难点和重点。
为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化发展,2018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发布三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公告,动力电池回收“正规军”相继诞生且队伍日渐庞大,但截至目前,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累计仅有45家。
政策传递的信号显而易见,谁生产,谁负责。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是电池回收的重要责任方之一,但以其为主体的回收模式存在规模限制。建议以“行业联盟”的模式进行回收,各企业可实现优势互补,如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供电池并为新电池提供销路,汽车厂商为废旧电池提供回收渠道,第三方回收企业则通过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动力电池的高效回收。
江苏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省,率先布局构建覆盖面更广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未来,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将覆盖全省13个市,逐步建立规范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体系。
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必答题,拥有渠道和技术优势的回收企业将在竞争中胜出。然而,地方政府对于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的环保性非常“敏感”,设立的“高门槛”让技术傍身但规模一般的企业“望而却步”。期待相关部门针对项目的环保、能耗指标制定更清晰的专项政策和标准,支持更多企业拥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片“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