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通常不被视为故意杀人,而是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然而,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若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导致其无法获得救助而死亡,则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这是因为行为人此时对被害人死亡持故意心态,积极追求或放任其死亡。
根据《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财产损失,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对事故发生及逃逸导致死亡结果存在疏忽或轻信能避免。但若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致其无法获得救助而死亡,则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
对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后自首的情况,量刑需依据《刑法》相关规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自首情节,《刑法》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然而,自首情节在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通常认定为犯罪较重,法院会综合考虑自首的具体情况、悔罪表现、赔偿情况等因素,决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幅度。即便有自首情节,最低量刑通常也不会低于七年有期徒刑。
关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否可以代位赔偿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代位赔偿通常指的是“代位求偿”,适用于双方或多方事故中,己方无责或部分责任,对方不赔偿的情况。而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已构成刑事犯罪,逃逸方负主要甚至全部责任,且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后,对于商业险部分通常依据保险合同约定是免责的。因此,不存在己方保险公司先赔偿后再向对方代位求偿的基础,也就难以适用代位赔偿。受害人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途径向逃逸方索赔。
总之,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一般不被视为故意杀人,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若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存在明知可能致人死亡却放任不管等恶劣情形,则可能被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对于此类复杂的法律界定,如有其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 醉驾司机撞车打人涉及多项违法行为,需承担刑事与民事双重责任。根据法律法规,醉驾本身即构成危险驾驶罪,可处拘役并处罚金;若事故致一人以上重伤且负主责,将升级为交通肇事罪,刑期最高可达七年以上。 具体处罚标准: • 醉驾撞车:造成重伤且负主
" 二次醉驾加事故的司法判定需要区分不同情形:根据《刑法》第133条及有关司法解释,若事故未致人重伤或重大财产损失,按危险驾驶罪处理,处1-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若致一人以上重伤且负主责,构成交通肇事罪,可处3-7年有期徒刑,逃逸致死最高判7
"酒驾与醉驾的法律后果详解 酒驾与醉驾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仅危及驾驶者自身安全,更可能给他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刑法》相关规定,这两种行为的法律责任存在明显差异。 初次酒驾如何处理? 当驾驶人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