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发生后,构成肇事逃逸的情形主要包括:
1. 明知事故已发生,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
2. 自认无责,仍驾车离开现场
3. 涉嫌酒驾或无证驾驶,在报案后未等待处理即弃车离开
4. 送伤者就医途中未报案且无故离开
5. 送医途中留下虚假信息后离开
6. 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 离开现场后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知情
构成肇事逃逸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
1.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
2. 事故现场存在人员伤亡需要施救
3. 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犯罪的心理状态
4. 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肇事逃逸将面临以下处罚:
1. 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 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4. 终身禁驾(因逃逸构成犯罪的)
逃逸行为的加重处罚:
1. 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2. 民事赔偿责任
3. 保险公司拒赔(商业险部分)
如何避免构成肇事逃逸:
1. 发生事故后立即停车
2. 保护现场,设置警示标志
3. 积极救助伤者
4. 立即报警
5. 如实陈述事故经过
6. 等待交警处理
建议:遇到事故时保持冷静,切勿心存侥幸。即使存在酒驾嫌疑,也应优先保障人身安全,及时报警并主动配合调查。如对事故责任划分存疑,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法律援助。
" 机动车剐蹭小事故后逃逸将面临何种法律后果? 当发生剐蹭类交通事故后选择逃逸并私下解决,这种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将承担严重后果。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处以20
" 酒后肇事逃逸如何认定?这一问题涉及法律责任的严肃性。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构成酒后肇事逃逸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主观方面:行为人对事故的发生有明确的认知,且以逃避法律追究为目的选择逃离现场。 客观行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酒后驾驶与逃离现场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详解 当车辆发生碰撞后,事故处理的第一步便是明确责任归属。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导执行。具体流程包括: •现场勘查与取证:交警部门会在接到报警后的24小时内到达现场,通过拍照、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