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问答logo
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汽车可以边开边通过无线充电吗?

2025-10-31 18:00 发布

要解答这一问题,需先了解无线充电的三大技术路径:

  • 电磁感应式:通过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磁场耦合传输能量,效率可达80%以上,但有效传输距离仅几毫米至几厘米。
  • 磁共振式:利用相同共振频率的磁场高效传输,有效距离可达数米,但能量传输效率随距离衰减明显。
  • 无线电波式:将电能转化为无线电波传输,理论上不受距离限制,但当前技术能量转化效率尚不足20%。

对于汽车动态充电,关键难题集中于三大维度:

  • 技术可行性:电磁感应式因传输距离过短,无法满足车辆移动需求;磁共振式虽有潜力,但车辆行驶过程中磁场稳定性易受干扰;无线电波式转化效率偏低,难以支撑高功率充电。
  • 基础设施改造:需在道路下方铺设充电线圈或发射装置,这涉及大量建设投入和道路改造,预计每公里改造成本超千万。
  • 系统安全性:动态充电系统需解决车辆定位精度、能量传输控制、电磁辐射安全等复杂问题。

尽管挑战重重,部分前沿探索已显成效:韩国首尔试点路段已实现车辆以低于40km/h速度时的能量补给,以色列特拉维夫测试路段可支持公交车辆动态充电。这些案例证明,通过毫米波雷达精确定位、动态磁场调控技术,有望突破部分技术瓶颈。

当前主流方案聚焦于磁共振式动态充电,通过磁共振耦合实现动态能量传输。在技术突破方面,超导磁性材料、多线圈协同技术正逐步提升系统效率。同时,数字化交通管理系统的集成,可实现车辆位置实时追踪与充电功率智能调节。

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解决:标准化问题(充电接口与路面设施标准统一)、成本优化(规模化生产降低建设成本)、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制定)。预计至2030年,部分城市主干道或封闭园区有望率先试点应用。

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将重塑电动汽车生态,解决续航焦虑、降低充电设施密度,并为智能网联交通提供新应用入口。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这一创新最终或将颠覆传统汽车能源供给模式。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