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呈现市场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

特别是在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因其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而更加受到重视。

经过多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培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使用环境也在逐步优化和改进,因此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在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治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和作用,逐步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鼓励政策。

经历了“十五”期间的研发布局和“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化准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度过了技术和产业链飞速发展的形成期。

2016年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步入成长期。产能扩张、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管理能力提升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期阶段的标签,也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图表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萌芽期(2001~2008年),这一时期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概念被提出,聚焦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并制定行业标准。

然而,这一阶段国家尚未出台具体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代表政策为《关于调整汽车产业结构的通知》。该政策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规划。

二是推广期(2009~2014年),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并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项目。

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0年的不足1万辆增长到2021年的3.3百万辆。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从2017年的2.4%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6.0%,越来越受到主流消费群体的欢迎。

三是高速发展期(2015年至今),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前15的企业零售销量增长均在100%以上,其中增长超过200%的企业有4家。

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头部厂商市场占有率集中的局面。充电站与换电站建设在区域上呈现出集中的局面。

当前,充电站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规模较高,经济发展前10的省级行政地区单元充电站数量的集中度高达70.4%。

换电站的发展规模仍较小,但《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引导新能源车企的产品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换电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随着“双碳”政策实施、国内经济转型、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驱动力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的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供给侧的供给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需求侧的接受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若能延续当前的发展态势,我国有望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左右的目标。

三是纯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力。

2019—2021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连续攀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力。未来,纯电动汽车将成为销售汽车的主力。

四是中小城市与乡村地区未来可能会成为新的市场空间。

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程度的加深,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的中心城市与乡村地区将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新的市场空间。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

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汽车企业研发推广适合农村居民出行需要、质优价廉、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推动健全农村运维服务体系。新能源汽车下乡有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五是新能源汽车厂商的竞争可能会加剧。

当前,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开拓能力,造车新势力作为新锐势力也表现出不俗水平。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长,将给充换电基础设施带来重大改变,对充换电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数量要求、技术创新和充换电技术标准的完善。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