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车时,视觉盲区有前盲区、后盲区、A柱盲区、B柱盲区、外后视镜盲区、车底盲区等。这些盲区的存在可能导致驾驶者无法观察到某些关键区域的情况,从而引发潜在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观察方法来准确处理这些盲区。
1、寻找视觉盲区点:所有立体障碍均会产生视觉盲区,并会有运动物体存在的可能。在驾驶观察中不能仅仅限于直视情况及位置,对其前后情况还必须做纵深观察。超车时不仅需要观察被超车辆的状况,同时要观察被超车前方的情况;会车时不仅要观察会车位置,同时要观察交会车辆的车向情况。对一些固定式视觉盲区要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只有发现视觉盲区点位,才能完成纵深观察。
2、思维配合观察:视觉盲区是看不见的区域,只能从形成视觉盲区的物体进行判断,仅凭目视观察是不能了解视觉盲区的驾驶情况的,必须要同思维相结合。只有见有所思,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处理。
3、减速抵近观察:对固定式视觉盲区的情况,虽然观察视线受到阻挡,但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随着车辆的行进做有限度的延伸,此时可根据可视距离的长短,适当降低车速,使车辆安全区域小于可视距离,保持可靠的驾驶观察,保持合理的车速行进。
4、控速控距观察:当限距式视觉盲区出现时(主要是弯道行驶),虽然观察视线受到阻挡,但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随着车辆的行进做有限度的延伸,因此对视觉盲区内的情况可以采取提前观察的方法,使视觉盲区内的未知情况得到消除。
5、运动移位观察:这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观察方法。行车中对运动情况的观察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移动式视觉盲区较多,但是由于视觉盲区的位置是随运动物体变化的,因此对视觉盲区内的情况可以采取提前观察的方法,使视觉盲区内的未知情况得到消除。
6、远处透空观察:这是专对道路上临时停车所产生的视觉盲区常用的观察方法。在停驶车辆所形成的视觉盲区内,能够出现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从车辆前部(或后部)窜出人来,极易与来车发生碰撞;二是驾驶室内人员突然开门下车,侵占行车通道。停车视觉盲区要以人员活动观察为主要内容,可以利用车辆结构透空观察。方法一,利用车辆底部空隙做透空观察,透过底部查看车辆背侧是否有人的腿部在活动。由于透空观察的允许角度很小,因此只能在远处完成观察,当驶近目标后就会失去了通过车辆底部透空观察的条件。方法二,可以透过驾驶室的后视窗口观察驾驶室内人员的活动动向,警惕有人开门下车。
7、靠右鸣号观察:主要用于仿山急弯视觉盲区的辅助观察。当车辆行驶在转弯较急、视距较短的路段时,为保证行车安全,除了要按路权位置降速行驶外,还可以采取鸣号辅助观察,以提高盲区内车辆、行人,注意交通配合。此时的变相观察,既有“投石问路”之意向,又有提醒自己之功能。
8、尽头重点观察:由各种立体障碍所形成的视觉盲区,阻断了驾驶员观察的视线,产生了观察空白。为防止视觉盲区内突然出现情况,造成处理上措手不及,在对视觉盲区的观察上要注意将主要目光放在可视距离的尽头,盯住视觉边缘处的情况变化,时刻做好处理准备。
9、转头观察:车辆行驶中经常变化车道,在通常的情况下,驾驶员是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左右两侧和后方的情况,确认安全后才能变更车道。由于后视镜受到调整角度的限制,不可能把车辆两侧和后方的所有情况都照射到,这样就形成了照射的视觉盲区,与车辆稍后并行的车辆处在视觉盲区中,驾驶员从后视镜无法观察到侧后方的车辆,就误以为侧后方无行驶车辆,盲目变更车道,侧面碰撞事故就不可能避免。因此,驾驶员在变更车道时应首先从后视镜观察,然后向左(右)转头45°用肉眼观察侧后方情况,确认安全后才能变更车道。
总之,对于视觉盲区,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才能保证行车安全。在驾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观察盲区点位、思维配合观察、减速抵近观察、控速控距观察、运动移位观察、远处透空观察、靠右鸣号观察、尽头重点观察以及转头观察等方法,以消除盲区,提高行车安全。
在驾驶过程中,倒车镜的正确调整方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车安全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下面详细介绍倒车镜的调整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具有的优缺点。 车内倒车镜的调整应确保能够清晰看到车辆后方的整体情况,包括车窗后缘和车后道路。调整时,保持头
在汽车用品中,后视镜小圆镜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小配件,它能够有效拓展驾驶者的视野。为了使小圆镜发挥最大的作用,正确的安装技巧非常重要。在安装小圆镜之前,首先需要清洁后视镜的安装位置,确保小圆镜能够牢固粘贴。 一般而言,选择将小圆镜安装在后视镜的
汽车后视镜的合理使用及避免视觉盲区的方法汽车后视镜是驾驶过程中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正确合理地使用后视镜能够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首先,了解后视镜的种类和作用非常关键。车辆通常配备三个后视镜,分别是左后视镜、右后视镜和车内中央后视镜。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