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富家子弟亚伦同他的女友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散场时,他去叫马车,问车夫要多少钱。虽然离剧场只有半里路远,车夫竟然漫天要价,多出平时10倍的车钱。亚伦感到太离谱,就与车夫争执起来,结果被车夫打倒在地。
亚伦伤好后,为报复马车夫,就设想利用汽车来挤跨马车。后来他请了一个修理钟表的朋友设计了一个计程仪表,并且给出租车起名“taxi-car”,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taxi”(的士)的来历。1907年10月1日,“的士”首次出现在纽约街头。
扩展资料
据《香港商报》报道,为继续改善的士司机的服务质量,推动的士发展联会自3月1日起推出“的士礼貌运动暨司机评核装置”。在香港200部的士装上“司机服务评核系统”,乘客可实时对司机的服务质量提出意见,就司机服务表达满意、一般或不满意3个评价。
联会每3个月统计数据,满意度最高的好司机可获奖品,至于获较多不满意评价的司机将会有跟进,若屡劝不改会被列入黑名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租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香港推出的士评核系统乘客可为司机评分
香港的出租车,叫作“的士”(TAXI的广东话音译)。澳门亦称为的士。
新加坡出租车名为“德士”,也是TAXI的音译。
台湾通常以“计程车”称之。台湾出租车之车身一律漆为黄色,并悬挂白底红字车牌,车顶置“TAXI”或“出租汽车”灯箱。因此可见“计程车”这个名字主要在台湾地区使用。
在大陆地区,TAXI在口语中很多时候被称为“的”(音:滴),其实也是来自香港的说法,只不过取了第一个字。
“打的”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语,而是源自粤方言。出租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香港和广东地区较早出现,于是粤方言中也就相应地有了“搭的士”的说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车这一新事物也成为内地社会生活的需要,“搭的士”的说法就传到了内地。不过“搭的士”的说法传到内地却成为“打的”,那么,这“搭”和“打”的一字之差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可能与“搭”、“打”的音义有关。
“的士”的由来
190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富家子弟亚伦同他的女友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散场时,他去叫马车,问车夫要多少钱?虽然离剧场只有半里路远,车夫竞漫天要价,多出平时lO倍的车钱。亚伦感到太离谱,就与车夫争执起来,结果被车夫打倒在地。亚伦伤好后,为报复马车夫,就设想利用汽车来挤跨马车。后来他请了一个修理钟表的朋友设计了一个计程仪表,并且给出租车起名“Taxi-car”,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Taxi(的士)的来历。1907年10月1日,“的士”首次出现在纽约的街头。
我解释一下“打”。这是北京的土话,打的一说法,起源是北京话打车,这个打车的用法,我记得从北京有了小黄面的时起就有了这种说法。
“的士”是英语出租车“TAXI”的广东话译音。
“打的”这个词源自粤方言,起源于经济发达的香港和广东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租车作为一种新事物逐渐走进内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地,“搭的士”这一说法逐渐演变为“打的”。这种一字之差的改变,可能与“搭”和“打”的音义有
出租车被亲切地称为“的士”,这一称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文单词“Taxi”。在出租车传入中国大陆时,特别是从香港等地开始,由于“Taxi”的发音与粤语中的“的士”非常相似,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的士”来指代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的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出租车称为“的士”,那么这个称谓从何而来呢?在早期的时候,外国旅客在中国租车,往往需要通过翻译人员进行沟通。翻译人员常常将“taxi”翻译成“的士”,这个翻译逐渐被广泛接受。然而,在香港,“的士”这个名词具有独特的本土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