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术语中,应该使用的是提手旁的“挡”,读作三声,音同“党”,而“档”则是四声。根据《新华字典》,“挡”字在读作“dǎng”时,其中一种释义便是“指排挡,机械上用来调节速度、控制前进后退的装置”,例词为“挂挡”和“换挡”。
汽车的挡位源于变速器。早在1889年,法国人标致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变速器。这台变速器结构相对简单,由齿轮和轴组成,通过纯机械方式选择不同传动速比的齿轮,实现传动比和扭矩的改变。其中,用于改变传动速比的拨杆便是最早的换挡杆。
变速箱是汽车动力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使得汽车能够正常行驶。汽车变速箱主要分为手动变速箱和自动变速箱两种。手动变速箱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在齿轮式变速箱内,有多组齿轮用于调节发动机输出转速,各齿轮的齿轮比不同。当这些齿轮以不同组合咬合时,发动机会输出不同的转速,从而使发动机输出功率的范围得以细分,以适应不同的路况。这里的齿轮比可以理解为“挡位”,我们换挡的实质是通过换挡杆的拨动来改变挡位齿轮的咬合,从而改变传动比和扭矩。
汽车上常见的自动变速箱有三种类型:AT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和CVT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是基于手动变速箱研发而来的产品,其结构与手动变速箱相似。双离合变速箱相较于手动变速箱多了一套离合器和一套换挡控制机构,因此具有更高的传动效率和更快的换挡速度,非常适合性能车使用。CVT变速箱是这三种变速箱中结构最为简单的,其内部仅有一个钢片链条和两个锥轮。钢片链条可以在锥轮上移动。
一般乘用车的手动变速器挡位通常在4—6个之间。挡位数字越小,速比越大,车速越低;反之,挡位数字越大,速比越小,车速也就越高。不同的变速器设计有不同的挡位数量。理论上讲,挡位数量越多,车辆输出功率划分也越细对不同路况的适应性也越强也越节油。然而挡位数越多也意味着变速器的设计制造也越复杂因此大多数乘用车的挡位多为4—6个最高不超过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