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新能源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发布,既保“三电”还保「充电桩」?

再过半个月,2021年就结束了。回顾这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诸多特点。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燃油车的趋势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差异化,实现了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推动汽车市场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累计251.4万辆,同比增长178.3%,渗透率13.9%。销量的持续增长和渗透率的大幅提升,表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或考虑将新能源汽车纳入购车选择清单,或者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主。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自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人们一直期待的新能源专属车险,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保障。

去年9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仅简单提到将在新能源汽车和符合条件的传统汽车中探索车辆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但拉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制定和实施的序幕。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保协终于完成并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专属条款》)。这堪称中国新能源车险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因为它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保险。在保险责任方面,不仅为“三电”系统提供保障,还全面覆盖新能源汽车驾驶、停车、充电、运营等使用场景。条款开发方面,既考虑了当前主流的技术路线,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业态上留有创新空的空间。

专属条款中有两个最大的亮点特别值得一提。一、用显性表达突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结构特征;二是在多达13个附加险条款中,首次出现对外部电网、自用充电桩等车外固定辅助设备的保险。将自用充电桩纳入保险范围,发展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和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主要解决新技术应用中辅助设施带来的风险。首次承保车外固定辅助设备,无疑是车险领域的又一次创新和探索,使投保场景更加多元化。

但是,新能源车主真的能做到买车无忧,用车无忧吗?在马拉车市看来,至少在新能源车险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积累的历史数据、时间和成熟经验仍然不足,保险行业在新产品开发、费率厘定、销售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简单来说,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还没有完全普及。虽然普及率在逐年提高,但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同时,从车辆的风险概率来看,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的风险比例也更小。参考数据和经验不足,难以保证相关费率厘定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性。很可能造成保费计算不合理。

此外,国内各大保险公司面临的车险问题,还有各自的“难点”和令人头疼的“成本”。曾几何时,一辆车一年可以出险几十次,几十辆车“碰巧”在同一个地方出事...虽然目前这种行业“秘密”已经有所改善,但仍然无法完全杜绝。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保险欺诈的比例占赔付支出的20%-30%。推出专属新能源车险会不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还是个未知数。

同时,激烈的同业竞争、巨额返点等等都让无数保险公司头疼不已。业内也有一种声音。中国车险行业不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解决原有的对价失衡问题。

总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其用户的相关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专属新能源车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但也不能太心急。在与时俱进制定法规的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更加科学的监管和执行。只有生产、消费、使用端实现全产业链的健康良性循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持久。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