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了自身安全和尊重他人生命,我们应当避免酒后驾车。但是,仍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司机选择醉酒驾车。那么,如果发生醉驾交通肇事逃逸,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如果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将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如果肇事后逃逸,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将承担全部责任;被吊销驾驶证,两年内不准申领驾驶证;如果因逃逸致使受害人死亡,将依据刑法规定处以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而一般情况下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处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最新的解释是,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没有讲“肇事”,意味着酒后、醉驾从交通肇事罪中被否认出来,排除了“交通肇事过失犯罪”。所谓构成犯罪是以行为人主观构成和客观结果论的诠释。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另一种是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醉驾逃逸和普通交通肇事逃逸处罚的区别在于:交通肇事逃逸,即使致人死亡,判例中最高的刑罚是有期徒刑15年;而一旦发现是酒驾肇事致人死亡,有可能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该罪最高刑罚是无期徒刑或死刑。
醉酒驾驶并逃逸,到底是定交通肇事罪还是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要视具体的案情而定。”根据《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规定,如果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应依法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醉驾行为在道路交通中,是一种极其危险且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法律规定,醉驾的判定依据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当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时,即被视为醉酒驾车。 一旦被判定为醉驾,将面临严格的法律制裁。首先,驾驶证会被吊
在酒驾处罚中确实会记录酒精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处罚规定: 1、如果血液酒精含量达到150毫克/100毫升,则属于醉驾范畴。根据相关法律,醉驾者将面临2个月左右的拘役,并被处以数千元的罚金。如果没有无证驾驶、酒驾前科等从重处罚的情节,可能会判
并不是真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以拘役,并处罚金。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