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之前,捷克斯科达汽车制造厂在轻型榴弹炮领域展现了卓越的工艺和创新力,为各国军队提供了多样化的火炮选择。
其中,F系列和H系列的炮种尤其引人注目。以F系列为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战后的VZ14/19型100毫米轻型榴弹炮,这款炮在东欧市场上广受欢迎。到了1928年,南斯拉夫订购了72门斯科达FE型100毫米榴弹炮,而捷克陆军将其命名为VZ30型,随后罗马尼亚订购了80门,这促使捷克公司对产品进行了改进,升级为F2型,装备了现代化的开式炮架和炮架护罩。
罗马尼亚购买的F2型榴弹炮在东线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其重量较轻,适应性强,但在面对苏联坦克和大口径榴弹炮时,数量不足成为其劣势。 H系列则进一步扩展了捷克的炮种库,1934年伊朗订购了H1型100毫米榴弹炮,而H2型105毫米榴弹炮的出现也表明了捷克斯科达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
H2型炮的特点在于采用了炮口制退器,但遗憾的是,还未交付的拉脱维亚订单在苏联占领后被重新分配。战争期间,伊朗的H1型榴弹炮尽管数量庞大,但在面对英苏联联军的进攻中显得无力回天。 在1930年代中期,捷克陆军推动了新型炮种的研发,包括E7型76.5毫米轻型加农炮和H3型100毫米榴弹炮。H3型因其出色的射程和性能被军备委员会认可,但在德国占领捷克斯科达前,只完成了部分生产。
德国在占领后将H3炮的口径改为了10.5厘米,称为H4型,并纳入了国防军的装备体系。尽管H4型在性能上超越了德国的LeFH18,但出于武器统一的考量,德国并未扩大生产。 捷克斯科达的这些榴弹炮产品,无论是在技术规格还是在实战应用上,都体现了该制造商在军火行业的领先地位,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武器并未能在和平时期充分发挥其潜力,而是在战争的阴霾中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