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考为二战设计一款步兵战车时,其实核心在于满足战术需求与简化设计。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基于谢尔曼坦克的改造,比如澳大利亚的袋鼠运兵车。
去掉炮塔后,它仅重23.5吨,可搭载12名士兵,正好满足步兵部队的承载需求。装甲方面,我们可以将正面装甲降至35mm,采用58度的大倾角,这样不仅能抵御37mm炮和日本57mm炮,还能减轻车辆重量。车体侧面则由38mm降至30mm,配合5mm侧裙,不仅减轻重量,还能有效防护14.5mm的穿甲弹,但若取消了侧面防御要求,可以考虑使用M10坦克的19mm倾斜装甲,进一步减轻重量。
武器配置上,可以借鉴251半履带车的经验,前部装备短75炮和机枪,确保火力和机动性。比如,从M3格兰特中拆卸小炮塔,并将75L38炮换成75L24,可以创造出一款轻型但装备精良的步战车。实际上,美军可能早就有类似构想,比如把M3格兰特的发动机前置,结合后开门设计,形成一款轻型IFV。
现成的选项也不乏选择,例如M37自行火炮,由M24霞飞改造而来,轻盈且空间宽敞,只需调整前装甲厚度、形状,将105炮换成75炮,再配备侧裙、侧门和尾门,就可实现高性能步兵战车。德军的追猎者IFV和二号坦克底盘也是备选,只需替换炮塔,减轻负载,即可适应步兵战车的要求。
对于苏军,如SU76拉皮术的改造再配以威力强大的SH37自动炮,将使其步兵战车火力大幅提升,达到现代步战车的水平。综上,设计的关键在于平衡需求、轻量化和功能集成,以适应激烈的战场环境。
坦克的起动力源是其发动机。坦克作为现代陆地作战的重要武器之一,具备直接火力、越野能力和装甲保护,使其成为陆地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坦克的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坦克或装甲车辆进行战斗,同时也能压制和消除反坦克武器,摧毁防御工事和消灭敌方地面部队。
在回答“TANK是哪里的车”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澄清一点,TANK并不是一个汽车品牌,而是坦克的英文翻译。在中国,坦克是一种专门用于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装甲战斗车辆,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 坦克作为军事装备,其主要功能是在战场上进行攻击和防
“Tank”这个词在中文里通常翻译为“坦克”,而在英文中则代表着“油箱”或“水箱”。因此,当提到汽车品牌时,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以坦克为设计灵感的汽车,或者是指那些拥有独特油箱/水箱造型的汽车品牌。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汽车品牌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