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中,为何只有美洲的马种群遭受了灭绝的命运?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虽然非洲的斑马名字中含有“马”字,但它们实际上属于驴亚科,与真正的野马有着显著的区别。真正成为焦点的是普氏野马,尽管其数量极为稀少,约2000匹左右,但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野生马。2017年《Science》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事实:普氏野马实际上是古代家马的后裔,其驯化可追溯至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波泰文化。这表明它们并非真正的野马,而是家马的演化分支。
深入探讨,马科动物在奇蹄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现存的奇蹄目动物仅有马、貘和犀这寥寥几种。斑马虽然数量较多,但其余马科动物如美洲马却已难觅踪迹。人类活动和生态竞争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关键因素。马与偶蹄目动物如牛的竞争中,马由于其独特的消化策略,即通过长牙生嚼草料,使其在面对植硅体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最终导致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劣势,美洲马更是如此,当地恶劣的环境加速了它们的灭绝。
令人欣慰的是,旧大陆的马因人类的圈养得以延续,但新大陆的马已经野外灭绝。而北美野牛、南美羊驼等偶蹄目动物在人类活动的冲击下依然存活,这显示出它们在生态竞争中的优势。总结来说,美洲马的灭绝是自然选择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结果,而马科动物在与偶蹄目的较量中,最终未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