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家百科logo
下载APP
APP 二维码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首页车百科百科详情页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

之家百科

2025-04-28 16:56:44

下面为大家介绍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相关内容:

1、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根据《解释》,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群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属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要与脱逃区别开来。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是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的当时至被事故处理机关关押或押解途中前的这段时间。

3、 行为人有逃跑行为。

逃跑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肇事后,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是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在被事故处理机关带去谈话尚未采取关押措施时,趁人不备离开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4、交通肇事逃逸的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逃逸当事人的责任可以有以下几种认定结果:

1) 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2) 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即意外事故,也要由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3) 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逃逸方有安全违法行为或驾驶有错误,他方没有过错,逃逸方负全责;

4) 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事故当事人双方均有责任,在确定过错比例的基础上适当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推荐词条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