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文化 品牌历史 正文

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变革——1979-1989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向编辑提问

进口车依旧是主力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渐放开了单位公车的限制(1984年以前县团级干部不能坐轿车),国内对轿车的需求呈现出井喷态势。当时尽管已经有了三家合资车企,两个品牌的合资轿车问世,但合资企业的产能非常有限,另外由于国产化率极低,售价也没有太多优势。此时轿车市场的主流力量,还是各种各样的进口车。

汽车之家

  那时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品牌都蜂拥来到中国,不过要说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近水楼台的日系车。经过战后30余年的发展,日系品牌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家用车方面。当时进口到国内的日产阳光、蓝鸟这类的车型都属于经济家用轿车,但对于习惯了上海牌SH760和北京BJ212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时髦车身和精致内饰,用大把外汇换来的进口家轿已经算是绝对的高档车了。

汽车之家

  80年代初刚进口到中国的阳光是代号B310的那一代,当时它还叫达特桑阳光,采用前置后驱布局,生产周期为1977年-1981年。相对来说,蓝鸟要更先进些,1984年进入中国的蓝鸟是前一年才问世的新车型,这台车代号U11,采用了更轻更简单也更经济的前置前驱布局,这在当时的家用车中还算比较新潮的设计。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真正的高档车也有,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丰田皇冠和日产Cedric(公爵)了,奔驰毕竟离老百姓太远,当年很多国人都是通过皇冠和公爵了解什么叫高档车的。除了公务用车,它们也是高档出租车的代表,不过和满街乱窜的“面的”不同,这两种车大多出现在机场和高档酒店门前,是众多男孩们心中的梦想之车。后来冯巩和牛振华的小品《“面的”与“皇冠”》就讲述了这两种代表性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汽车之家

  和日系车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大量的苏联和东欧品牌车型,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外汇紧缺,于是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进口了大量苏联和东欧轿车。这些车尽管大多是仿自欧美的老旧车型,但在供不应求的中国市场上也得到了热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的伏尔加、拉达,以及波兰的波罗乃兹。另外,像“吃鸡”游戏中的达契亚,捷克的斯柯达等车型在国内也有一定的保有量。

汽车之家

  以上提到的是8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进口车型,实际上进口车远不止这些,像雪铁龙CX、福特天霸、沃尔沃240等欧美车型也曾进入国内,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一部分,只不过保有量和影响力都不如前面那些车型。

汽车之家

  说进口车的时候还不得不提一下走私车,当年国家对进口汽车的数量有着严格的管控,而且关税很高,为了获取暴利,很多人开始铤而走险。当时汽车走私活动猖獗,走私手法包括克隆汽车、转卖“汽车进口许可证”以及切割走私等多种手段。1985年海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汽车走私案,当时岛内汽车走私情况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一时间甚至买光了部分日系车企的现货库存。后来国家重拳治理,才遏制住了这种势头。

红旗车停产了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进口车出现在中国人的身边,它们让我们知道了世界水平的汽车产品到底是什么模样。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见识了时尚精致的进口车之后,市场对曾经风光的国产轿车表现出了残酷的一面。

汽车之家

  为了适应竞争,上汽对上海牌轿车进行现代化改进,在1986年推出了SH760B。然而由于缺少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这次的改变只是换装了塑料进气格栅和桑塔纳尾灯,并且提升了一些动力和喷涂工艺。显然这些改变对一台50年代末诞生的老车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苦苦支撑了几年之后,SH760B在1991年正式停产,上海这个品牌也成为了历史。

汽车之家

  与此同时,相对来说比上海牌更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红旗牌轿车,日子过得反而比前者还要更惨淡一些。红旗诞生之后一直作为高级领导用车,但却屡次因为质量问题受到质疑。当年鼓励小岗村进行“大包干”的中共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就曾遇到过一个尴尬事:车子走在路上突然抛锚,作为全省一把手的万里不得不坐公交车回去。后来为了不影响工作,只得换掉了红旗。

向编辑郭松提问
文章导航
展开全部目录收起全部目录
收藏
+1
+1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