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系列上身
三阳和本田在迈入21世纪后,选择结束彼此长达四十年的合作关系,而七代思域就是三阳工业在台湾省生产的最后一代思域。为了扭转思域过于运动的形象,所以这代车型只有三厢车款被引进生产。其外形完全无法引起那些特殊族群的改装欲望,而且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现地生产的Corolla Altis(就是大陆的花冠,原本是美国进口的大贸进口车身份),让这辆车的销量大受打击。
在日本市场,思域第四度获得日本年度车大奖,在当时是获得该奖项最多次的车系。本田评估过日本市场的变化,决定将三厢四门和两厢五门车型留在日本生产,两厢三门车型则搬到英国生产,且不打算引进日本市场,不过后来又出现一件“意外”,让两厢三门思域车型回到日本市场,在此,请容许我先卖个关子。
虽然这辆三厢车在台湾省数量相对稀少,但是二手车保值率还是维持了本田车系应有的水平,品质也是三阳生产过的思域中,最好的一代。我们实拍的车型为英国制造、美国规格的Si车款,代号EP3。这款车曾经少量由小贸的渠道进口至本地市场,数量稀少。
外观方面,这辆车的造型质感挺高,高配车型大灯使用投射式设计,和它的对手花冠相比,看起来比较年轻一些。两厢车型虽然没有前几代车型那么运动,却显出日系车独有的低调美感。
Type R车型自带后排深色玻璃,这也是许多人追求的梦幻逸品。许多人为了将自己的Si车型Type R化,不惜斥巨资购入这些玻璃。这也是本田车迷“玩”车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辆车的外观,车迷们的评价很两极,不可否认它的确变得温和许多(其实它让我想起我的五代思域)。相较于比较温和的外形,它的内饰显然更有看头一些。除了更大的车内空间,这代思域两厢版的挡把被移到中控台上(三厢车型还是在传统的位置上)。其实两厢和三厢车,虽然都叫思域,但是内饰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和善于控制成本的丰田相比,本田似乎更重视每个产品的“个性”。
三环表是两厢思域特有的款式,三厢车型还是比较传统的四环表。三环表中间的是速度表,而不是转速表,热血度稍微降低了点。
我们实拍的是美规的Si车型,代号同样为EP3,车主已经对这辆车进行彻头彻尾的Type R化了,不过你还是能从一些细节上看出来这辆车的真实身份,例如以下这张图:
这款车型不管是两厢和三厢车型,后排地板中央并没有一般车型凸起的设计。这是思域历史上唯一使用这种设计的车型。从上一代车型开始,思域重新重视车内乘坐空间,七代车型在乘坐、储物空间方面又比六代车型进步不少,但和八代欧规两厢车型相比,七代两厢车的后备厢空间表现只能说是一般。
★☆★你曾经是七代三厢车型的车主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 K20A登场
虽然这代车型让人感觉没有前几代思域那么纯粹,但不代表它变慢了。搭载i-VTEC技术的K20A发动机比起以往B系列发动机,输出更加平顺、低速扭矩更强(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关于K20A的一些技术,大家可以参照以前的文章)。普通车型还是搭载D系列发动机,某些型号具备VTEC-E稀薄燃烧技术。另外,被人认为自废武功的前麦弗逊后双叉臂悬架设计,虽然没有前一代车型那种灵动的感觉,但是根据车主本田杰表示,此车的高速稳定性却比前代车型更加进步。
这代思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重新设计的前麦弗逊悬架,不适合降低车身,因为转向机固定位置的关系,如果降低车身后,会出现严重的Bump steering现象。
据说这一代车型的Type R型号,原本不打算在日本上市,所有的设定都偏向欧洲市场的喜好。只不过当初社长随口一句“三门思域在日本也会上市哦”,让工程团队紧急开发日规Type R车型。日规车型的输出达到215Ps,比欧洲规格大了15Ps,ECU、悬架、变速箱全部重新标定。很多人说日本人总是喜欢把最好的留给自己,还不如说日本以外的市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更加纯粹、硬派的设定。